曹务青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山东省 济宁市 273165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求解决方案、优化解决方案、揭示问题背景、 反馈问题实质等策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培养 学习兴趣 优化 激发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常发出这样的声音,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谈不上什么兴趣,更谈不上创造,怎样使课堂教学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大部分同学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的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探求解决方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主观建构的过程,如何更好组织学生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对提出的问题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还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问题,和实际相近的例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主完成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同学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我在讲解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时,首先给出以下问题.
例1.从前有人卖了一匹马得钱财1560元,但买主反悔,认为这一匹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要把马退给卖主,可卖主提出新的条件,:“既然你嫌贵,如果你能改买马蹄子上的钉子,我就把马白送给你如何”?买主听后,略加思索便问卖主怎个卖法.卖主讲,每个马蹄子上有6枚钉子,共24枚,第一枚钉子只要你
分钱,第二枚钉子要
分钱,第三枚钉子要一分钱,即后面的钉子是前面的钉子钱数的2倍,买主听后心动了,认为24枚钉子花不了几个钱,请同学们想一想,果真花不子几个钱吗?(42000元)
看到这一问题,同学们都投之于极大的热情,争先恐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首先发现这一问题的数据是一个等比数列,按照已经学过的知识,顺利写出了前24枚钉子每个钉子需要的钱数
如何求这24项的和变为这个问题的焦点,有的同学拿出计算器,着手探求结果,有的同学苦思敏想,希望有灵感闪现的火花,最后引申出错位相减法,使问题获得圆满的解决.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已经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这节课通过此问题展开,同学们愉快接受了新知识,饱尝了成功的喜乐.
2.优化解决方案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当一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为学生充分理解,但为了追求更为简洁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在要讲解复数的三角形式的运算之前,首先让学生完成这样的一道问题.
学生看到这一题后,运用复数的乘法的运算,经过一番的努力,探求出来了正确的答案,同学们很有成就感,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这一道题是不是有更简洁的解决方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复数的三角形式的运算,同学们为了探求出这一秘密,带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3.揭示问题背景
课本的大多数问题由于用纯数学语言叙述,显得枯躁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问题本身存在的背景及深刻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问题同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一种新奇感,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在讲解这一问题之前,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按照建筑学的有关规定,民用住宅窗户面积必须小于该住宅的地面面积,当前者与后者的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优,于是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和地板的面积,住宅条件会更佳,这是为什么?这里不妨设窗户的面积为,地板的面积为,同时增加的窗户和地面和面积为,则
,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证明的问题吗?依据这一推导,让学生理解这一题就水到渠成了,最后还可以告诉本题的化学意义,克溶液中有克溶质,加入克溶质,其浓度增大,把学生探讨问题的欲望推向高潮.
4.反馈问题实质
学而不思则惘,做完这一道题后,如果只局限于得证的结论,不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也很难发现蕴含在其中的几何原理.不失时机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进行探索,从知识的迁移,问题的引申,思维过程的发散,方法推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加以探讨,这样可以及大激发学生的解题的热情.
解决这一题之后,并没有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联想探索:当动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即动直线垂直于轴时,结论仍然成立,从而得到这一定值的存在的广泛性(观察能力);对于过圆
的切线方程为
,而①式椭圆的切线方程恰好也具有这一形式,找到了统一性,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总结能力);例题中的椭圆
,结论还会成立吗?重复以上的操作,学生发现结论是一样的,此直线仍是双曲线的切线,并且
(发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恒林. 浅谈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策略[J]. 大观周刊, 2010, 000(046):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