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4期   作者:王玲飞
[导读]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指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王玲飞
        浙江省温岭市石桥头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指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结构化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和结构化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基于此,本文章对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单元整合;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引言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就是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科学,不仅具有清晰的知识结构,而且具有内在的思想方法结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突触”,对相同、相似、相像、相通、相对甚至相反的结构元素进行勾连、关联,突触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站在整体、系统、全局的视角把握和处理数学教学。
一、结构化教学
        所谓结构化教学,是指教师从知识体系、系统结构的角度,抓住各知识要素之间、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整体关联为抓手,以动态建构为核心,以发展思维为导向”,引导学生基于已有认知经验来理解新知,形成新的动态的知识结构的教学方式。结构化教学能帮助学生的学习从零散走向整体、从浅层走向深度,实现学习的整体化、系统化和结构化。
二、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一)基于“原有认知”,在迁移中生成新知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可以围绕“三角形的高”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迁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利用,给学生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在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边上选择任意一个点,做出对边的垂线,如此就能够将平行四边形的高画出来。之后再将点所在的边缩短,直到其变成一个点,而此时就可以得到一个三角形,而这个点就可以看成三角形的一个端点,基于这个端点向三角形的对边画垂线,就可以得出三角形的高。
        (二)整合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实现深度加工
        以“乘法数量关系总复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领悟到:有关乘法的基本数量关系包括“每份数×份数=总数”和“1倍量×倍数=倍数对应的数量”。如由前一个数量关系可以衍生出“每辆车上的人数×辆数=总人数”“每组人数×组数=总人数”“每人浇的棵数×人数=总棵数”“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由后一个数量关系衍生出“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分率(百分率)对应的数量”“本金×利率=利息”“收入×税率=纳税额”“原价×折扣=现价”等。这些数量关系本质上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在实际背景中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问题。

另外,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等知识,本质上也都是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三)有机结合,培养系统思维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有效复习,然后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规律:哪些数能被2整除,这些数有何共同特征?(学生回答:这些数的个位是0或者2,或者4、6……)借助已学知识,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新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非常有帮助。基于这种认知,教师可以顺利引出知识点“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这些数有何共同特征?”(学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是3或者6、9)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不必直接给出正误判断,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验证,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在此环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研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应用到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环节。
        (四)预设结构化的教学目标,触发深度思考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习惯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来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也是结构化的。但是,就一节课具体内容的学习而言,知识系统的结构化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结构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在目标设置时应该有明确的指向“结构化教学(学习)”的内容表述。
        (五)体系链接,突显数学知识的网状结构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的内容,尤其是要强调“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关,从而让“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的相关内容、思想方法链接到《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来,引导学生积极迁移,让学生对分数的认知从“个别”走向“整体”,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概念,为链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建立“单位‘1’”的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操作分“一盘桃”,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数与桃子的数量没有关系”“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等。这样的认识,与《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的“分数与图形的大小、形状没有关系,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这一重要的感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此,教师在练习中可以出示“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与“将一个整体平均分”进行直观的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内涵,最终建立对分数的意义的本质认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每位教师来说,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方式离不开不断努力、反复尝试与深度探索。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科书,吃透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用结构化的视角去审视数学教学。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统整、联结中学习新知,在主动的、探究的、深度的学习形态中经历学习过程,习得方法,最终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海.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结构层次教学[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12):60.
[2]张红.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68.
[3]洪彬彬.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142-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