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成视角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引问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4期   作者:黄金娣
[导读]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黄金娣
        浙江省台州温岭市城南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核心素养时代,初中历史课堂也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技能要和教学观念一起更新和完善。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基于生成视角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引问策略探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引问策略;
引言
        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培养学生的科学历史观和价值观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应该使学生逐渐养成规范化的独立思考问题的分析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培养中学生主动咨询的问题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就是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问题意识的养成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就当前初中教师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依旧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思想进行教学,没有认识到问题意识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这无疑直接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不利于初中学生从历史的视角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导向,加强对于培养策略的深度研究,必须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课堂引文的内涵和重要性
        教学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的教学技能。老师通过提问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一起完成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提问的技巧,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有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些教师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存在诸多科学性问题,进而出现“高负低质”“高耗低效”等问题,如何改善这些问题以真正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引文策略
        (一)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数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不宜在学生还不具备相关知识或准备状态时,也不宜在学生已获取了相关知识的完整概念时。例如,在学习“秦末农民起义”这一内容时,若教师在一开始展示出“大泽乡起义”相关图片,导入新课后,即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起义吗?”那么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直接答出:“是因为陈胜、吴广的队伍在前往戍边的道路上遇到大雨,延误了期限……”显而易见,这个问题提得太早了,没能让学生花心思去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而提问过晚也是不宜的。如果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某知识的完整概念后,教师再针对该知识进行提问,学生一般不需要思考和动脑就能答出,这样不仅提问失去了意义,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得麻木和机械。因此,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十分重要。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并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问题回答技巧,那就可以在后期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保证学生历史知识学习质量。但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缺乏对问题情景创设重要性的认识,这无疑就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所以教师在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教学时,可以多多创设一些情境化情形与课堂知识融合,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问题意识动手能力。让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中由基本的课本知识结合到日常情境问题意识中,化抽象为具体。
        (三)提问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
        教师备课前要充分了解本班的学情,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做一个总体分析。只有精准分析学生情况,才能提出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基础的问题。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具体认识水平会有所不同,任课老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忽略认知基础的差异。对同一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让提出的问题符合“最近发展区”。如果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超越了他们的已有学习经验,比如问一些还没学过的内容,有些学生就不知怎样解答了,只能用盲目猜测答案的方式,这类问题就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不到培育学科素养的作用。
        (四)注意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有针对性的提问”这一要求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要求教师针对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进行提问。例如在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多把有限的提问数量合理分配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司马迁和史记”“秦汉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佛教在中国传播、道教在中国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类知识点上,从而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准确而又牢固的掌握重点、难点。除此之外,“有针对性的提问”还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问题,进行提问。“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水平,初中历史课的提问,主要针对本课的具体内容,以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的问题为主。
        (五)开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而且也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学习过程中会产生问题意识的碰撞,中学生可以逐步处理问题的模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常规教学过后,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需要应用问题意识思维的创新类型题目,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让不同的解题问题意识产生碰撞,学习不同问题意识中的精华更好的逆向思考,解决单个人学习的局限性。
结束语
        总之,核心素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营造独立思考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使学生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思想,培养问题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慢慢地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此外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努力完善课堂提问艺术,在师生双向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杨真.结合问题意识,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实践[J].考试与评价,2020(06):119.
[2]丁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讨[J].智力,2020(14):94-95.
[3]杨晓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239+2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