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
摘 要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其内涵丰富的意象,抑扬顿挫的声韵,有助于历史教学的兴趣激发、记忆理解,善加利用,在研究性学习、历史情境想象和探究社会心理历史发展规律等方面能够发挥独到的作用,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 诗歌 历史教学 运用
一、利用诗歌激发学习兴趣
诗歌以其高度浓缩概括,典型形象,富有张力的语言,内涵丰富的意象,抑扬顿挫的声律,在教学中能够吸引眼球,激发兴趣,引入深思,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人教授焚书坑儒章节时,引用唐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一诗,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通过分析这首诗,让学生了解,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将帝业千秋万代传下去,实行文化专制,结果焚烧竹帛书之烟刚刚飞尽,坑灰还未冷却,不读书的刘项已经在山东起义造反了,纵有函谷关与黄河天险也阻挡不了人民反抗专制和压迫的熊熊怒火和决心,秦朝传了两世就灭亡了。更加讽刺的是,烟刚飞尽,灰未冷却,乱已爆发,灭秦的恰恰是不读书的刘项。这样强烈的艺术对比,张力十足,学生就兴趣盎然,很好地理解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文化钳制、愚民政策的祸害、愚蠢行为,不但达不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加速覆亡。
二、善用诗歌帮助理解记忆
诗歌意象形象生动,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教学中应该善加利用。
教授红军长征一课时,引用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的长征名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利用毛泽东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对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历尽万水千山的艰难征程的回顾,帮助学习记忆长征的历程和主要历史事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背诵,学生轻松掌握了红军经过五岭,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主要事件和艰难历程。为进一步学习和继承红军不畏困难、百折不挠、勇敢乐观的大无畏精神奠定基础。
三、诗歌有助于了解社会心理,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司马光《答范梦得》说,“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野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其《资治通鉴》采及“野史小说”。钱钟书说“稗史小说、 野语街谈,即未可凭以考信人事,亦每足据以觇人情而征人心”。稗史小说和野语街谈尚且如此,诗词歌赋就更加能够补充史书之不足,可以据以考证时代的风尚、社会心理、民心向背,甚至是探幽索隐,直捣历史真相,帮助了解历史事件演变的根本原因,窥探存亡兴替的历史规律。
本人教授西安事变时,引用马君武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在上海《时事新报》上的七言讽刺诗《哀沈阳》,帮助学生理解张学良从风流少帅到万人唾骂的“不抵抗将军”再到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千古功臣的演变过程。马君武的《哀沈阳》:“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一公褚报端,在当时社会引起巨大反响,风行一时,当事者纷纷辟谣解释,一般舆论也将东北沦陷归罪于红颜祸水、少帅风流。其实,《哀沈阳》这首诗提及的赵四、朱五、蝴蝶、英雄、佳人等人和事的真假、正确或者错误等细节无须深究与争辩,最重要的是,诗引起的巨大舆论效应,恰恰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大好河山轻易沦陷的强烈愤慨,对政府军队守土无能,卫国无力的不满,对当局军政废弛、官僚腐败的谴责;备受凌辱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强烈期盼能够团结一致共御外侮。也给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军官兵巨大的压力,从此,张学良等长期背负“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导致后来张学良在屡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剿共”,团结抗日无效后,采用兵谏发动“西安事变”,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中可以了解其心理变化。)
因此教授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引入马君武的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积弱已久的中国社会普遍强烈要求抗日救亡的社会心理;还可以理解体会作为国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权势倾国,却要发动兵谏,弄得自己几乎丢掉性命,最后身陷囹圄,被软禁50年的结局,这是因其长期背负骂名,形成巨大心理压力后作出的选择。
“西安事变”偶然中有必然,是张学良的性格、遭际使然,更是百年来积贫积弱、受尽欺凌几近亡国灭种的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一首诗,帮助我们深入窥探到个人的心路历程、民族社会的心理的变化,从而理解历史演变的内因和规律。
四、指导学生尝试进行以诗证史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据此,他凭借深厚的学养打通文史,著述《元白诗笺证稿》和《柳如是别传》,为以诗证史开了先河,成就了范例。以诗证史这种历史研究方法,虽然看似高大上,令人望而生畏。其实也未必尽然,只要选题恰当,降低要求,循序渐进,善加引导,中学生照样可以尝试这种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人指导学生对毛泽东长征诗词进行研究,学习探究红军长征的历史,尝试以诗证史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对毛泽东写的长征诗词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材料,找出毛泽东诗词中和长征有关的诗词7首,了解诗词的写作时间、地点、相关人物、背景等,利用工具书查找关键字词的含义,翻译整首诗词,再搜集毛泽东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主要事件,诗与史互相印证,互为补充,从而深入理解诗中写的长征史实,体会伟人的豪情壮志,学习长征精神,形成毛泽东诗词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解释翻译、主题的概括、思想感情的体验,深刻理解、体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豪迈进取、乐观勇敢、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真正深入理解长征的史实和意义,起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厚植家国情怀的良好作用。达到只是学习历史课本、听历史故事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说,用以诗证史的方法来开展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体会了毛泽东诗词的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价值,促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弥补了课堂教学与课本知识的不足。也检验了这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五、借助诗歌帮助学生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情景想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11年版)明确要求,学习历史须让学生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情景想象。
历史教学应该善于利用诗歌的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意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情境想象。如教授安史之乱时,可以利用杜甫的《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和所有,一二老寡妻。”让学生翻译关键诗句,借助诗歌描写,想象安史之乱后,家园破败、荒草丛生、蒿藜遍野的荒凉景象,想象妻离子散、骨肉分离、人口锐减、民生凋敝的凄惨情景,这样,学生在诗歌的形象和意境中,形成符合安史之乱后历史的情景想象,体会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体悟出和平发展弥足珍贵,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理解珍惜今天、努力学习、自强自立,爱国爱家、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总之,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多用善用,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段,拓宽教学外延,挖掘学科内涵,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
(2)《毛泽东诗词》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4)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