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灿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西关小学 235300
摘要:课前,我研读教科书和教学用书,搜集资料,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预习要求,吃透教材——因材施教;课中,对各种课型设计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孩子的差异——因人施教;课后,营造气氛、创造机会,拓展阅读。
关键词: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课前,我研读教科书和教学用书,搜集资料,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预习要求,吃透教材——因材施教;课中,对各种课型设计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孩子的差异——因人施教;课后,营造气氛、创造机会,拓展阅读。我始终坚信,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让学生爱上阅读。
一、课前——充分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明确目标的独立阅读实践活动。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于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去获取新知;对于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则需要标明画出。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
如预习《鹿角和鹿腿》一文时,我让基础较差的一拨学生着重落实前三个环节,而基础较好的另一拨学生则把预习的重点放在后两个环节上,全体学生各得其所。分层作业,差生也会打消怕困难的紧张情绪,在预习中一步一步学会初读的方法,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
课前预习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动笔做批注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要勤查工具书,自拟各种读书符号,如用1、2、3、……标出课文的自然段,生字难字用笔圈出,重点词加“·”,成语加“□”,优美语句加“~~~”,重点段加“()”,中心句或警句加“====”,疑难之处打“?”,语句精彩或含义深刻的加“——”;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做好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疑惑不解的地方。学生一旦养成动笔批注的方法,会把书中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进而活跃思维,开阔眼界,大大提高自己的独立阅读能力。
二、课中——教给方法,在言语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写道“阅读定律一:人类是喜欢享乐的,这不仅是一个定律,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事实,快乐就像胶水一样能粘住注意力,如果孩子只遇到阅读的无趣,很少体验到乐趣,那他就会回避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
a)抓重点词,想象画面。
比如:在学习《一匹出色的马》中,我在学生初读后,抓住“碧绿碧绿”、“层层波纹”、“葱葱绿绿”、“拂过”、“柔软的地毯”等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进而体会我们的恋恋不舍。抓住“高兴地跨、蹦蹦跳跳地奔、笑着、迎接”等动词想象妹妹“跨”上马时的兴奋劲头,想象妹妹“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的情景,以及“笑着”展现自己回家最早时的得意模样。读文字,想象画面,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充分挖掘了他们的个性感受,建立了语言文字和形象的心理联系。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体会去朗读课文,又把“画面还原成文字”。让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中走了一个来回,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表演体验,乐在读中。
《狐假虎威》这课:我分别让学生扮演狐狸、老虎和百兽,要想扮演好这些角色就得把课文读熟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去体验角色,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神气活现的朗读,我的心里乐开了花。下面的学生扮演百兽,有的演吓得浑身发抖的小鹿,有的演吓得拔腿就跑的野兔,有的演大惊失色的小鸟……师接着问:狐狸这时候是什么样子?用文中词来说说?生:“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老虎有什么反应?用文中的词语来说?生: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师找学生分别上台表演狐狸和老虎,在表演体验中学生不仅很快理解了重点词语,也深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c)授之以渔,用在读中。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通过课外阅读去实践。比如《小猴子下山》一课,是教给孩子学会“抓关键词提取信息”的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任务学习单,我先结合插图,抛出问题“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接着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句,圈画主要信息。为了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我继续让孩子们根据问题“小猴子来到这个地方干了什么?”来完成学习单,并作出推断:结果怎么样了?
三、课后——拓展阅读,坚持不懈受益终生。
研究发现,3——8岁是孩子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小学1到3年级必须要为孩子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要让孩子喜欢阅读,还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读书,在老师的指导下会读书,逐步过渡到独立自主地阅读。为了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我为我们班的孩子们推荐了绘本书。给孩子们读绘本书的想法,源于给儿子讲故事,第一次接触绘本书《大卫,不可以》,两岁的儿子听得津津有味,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绘本书充满童趣,让人耳目一新,不光适合宝宝阅读。所以,我把它推荐给了孩子们。我抽出一堂课的二十分钟,为孩子们读了这本由美国作家大卫.香农创作的《大卫,不可以》,一个调皮的大卫形象让孩子们感同身受,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书本的图画,时不时发出开怀的笑声。看来不是孩子们不爱书,而是没有选对书。看到孩子们那痴迷的表情,我为孩子们读绘本书坚持了下来,现在每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的时间。
孩子们在阅读中体验到了快乐,纷纷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了绘本书,还经常拿来学校跟同学一起分享。我也会在学习课文时推荐孩子们读跟课文有关的课后拓展阅读,比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后》为孩子们推荐《一粒种子的旅行》;在学习了《大象的耳朵》之后,为孩子们推荐《小猪变形记》;在学习了《纸船和风筝》之后,为孩子们推荐《你是我的好朋友》;在学习了《秋天的雨》之后,为孩子们推荐《你好,四季》系列的绘本书等。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期的坚持,为了鼓励孩子们更好地坚持读书,我还推出了几项活动。
1.“争当小书虫”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我们班举行了“争当小书虫”。两周读一本书的,奖励一个读书章,积累到五个读书章就可以兑换漂亮的小文具和小玩具等。
2.自制推荐卡
对自己觉得不错的书,用卡纸,彩笔等材料做成精美的推荐卡推荐给同学。贴在班级固定的推荐公布栏上,让其他孩子参考。学期结束,评选出优秀推荐卡,予以奖励。
3.自制绘本书
可以试着对阅读过得绘本书进行续写创作,也可以将学校、家里、路上发生的事情用动物或其他人为主人翁的方式表现出来。
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苏格拉底说过:想要除去杂草,最好的办法便是种上庄稼。希望以语文课本为媒介,让学生和文本牵手、恋爱,并孕育出悦读的种子,生根、发芽,让悦读在孩子的生命中像呼吸一样自由。
参考文献:
[1]管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刍议小学课外阅读指导[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