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日志之“对不起”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4期   作者:梁鸶鸶
[导读] 有效的规训方法要从问题的根本入手解决问题。当想要用批评或惩罚去解决问题时,应先想想儿童需要什么,以便于采取更合适的方法。
        梁鸶鸶
        (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有效的规训方法要从问题的根本入手解决问题。当想要用批评或惩罚去解决问题时,应先想想儿童需要什么,以便于采取更合适的方法。[ (美)玛乔丽·菲尔茨,帕特里夏·梅里特,(美)德博拉·菲尔茨 0-8岁儿童纪律教育——给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第七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3]
  关键词:规训,惩罚,解决问题

        规训就像为花园除草:如果你不斩草除根,杂草就会在短短几天内重生。而珍贵的自我规训来自于孩子的经验!
                       ——题记
        2018年9月,我正式成为一年级(A)班的班主任。从开学第一天起,我就养成了每天写班级日志的习惯,并在当天发送至班级群中。这一记,就是三年。见字如面,以此形式,我和家长们的“天天见”也变成了常态:时而分享孩子们取得进步的喜悦,时而交流孩子们成长中的烦恼,时而提醒孩子们学习状态上的小插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惯成自然,老师会认真反馈孩子们在校的一日学习生活情况,爸爸妈妈们会认真阅读并及时给予家庭教育应有的支持。高效的家校沟通在良性互动的轨道上越走越顺。
        点点滴滴的文字记录成为了孩子们成长路上最宝贵的回忆。最记忆犹新的小片段,应该在2019年5月15日(周一)。日志片段如下:
        作业课的铃声刚响,我来到教室,看到讲座上有一大坨灰紫色的橡皮泥。疑惑之余,我问了问孩子们,橡皮泥怎么在讲桌上?班长迫不及待的跑来和老师汇报,这是B同学和C同学,美术课上的“杰作”。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们俩没听课,一直在下面忙,老师提醒过很多次,他们还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老师就让他们把“杰作”交上来了。没一分钟就下课了。我调侃到,确实是一大“杰作”,因为我感觉用了好多橡皮泥,那就请两位大师上台,和我交流一下。
        师(严肃):上课为什么不先认真听老师指导,再动手操作?
        生(面色红润,神色紧张):我们觉得好玩,就不知不觉揉了一大团,总是没调出来我们想要的颜色。
        师:哦,是这样的啊。我原以为你们只是觉得好玩,所以才会浪费橡皮泥。了解情况后,我知道了,你们是想通过同桌合作,想办法调和出更不一样的颜色才这样做的,是吗?为你们愿意想办法的创新思维点赞。
        生(略微放松):我们以为你要狠狠批评我们了,L老师。
        师:你们不仅有创新思维,还能有主动认错的意识,又要为你们点赞+1了。既然认识到错了,接下来,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该怎么知错就改呢?想一分钟吧……(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我们想不到办法,L老师,我们错了。请你不要告诉我妈妈,可以吗?我不想挨打。
        师:(真诚的看着孩子们)老师答应你,不告状,但是要把你善于思考的创新能力以表扬的形式,告诉妈妈。她一定会替你开心的。这样吧,L老师提个建议,你们自己选一选,第一:扔掉这块橡皮泥,因浪费的行为而减去一朵红花。第二:咱们既然已经揉出来了一大坨橡皮泥,就不要浪费了,现在作业课,你俩继续合作,做出来个成品,送给梁老师可以吗?这样就不浪费,还能把美术课上写到的技能学以致用,二选一?
        生:(协商一分钟,开始动手)我们选2。
        十分钟后,孩子们告诉老师,已经好了。看到作品后,我觉得既有趣,又感动。(作品如图)角落里的“对不起”三个字,引起了我深深的关注。这是孩子们搓了若干条绳子捏成的汉字作品。“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似乎读懂了孩子们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所有语言。在全班同学对作品的欣赏下,孩子们没有被批评,没有被惩罚,安心的离开学校放学了。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第二天,孩子B高兴的跑到我跟前来抱着我说,谢谢L老师,你真的没有告诉妈妈,回家后他们也没有批评我,更没有收拾我。谢谢你,L老师,我知道以后该怎么上课了,看我的表现吧!
        这张“对不起”的橡皮泥作品,一直留在我手机的图库中。它时刻提醒我,比起仅仅强制规定不许做什么,师者,更应该有意识帮助儿童学习对自己应该做什么有益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一直都是我成为智者之师的目标。今天,我做到了。和孩子们在教学相长的路上一起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我深知,教师既有责任维护孩子的安全与秩序,同时又有责任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自尊、自我规训。而这珍贵的自我规训,是我们惯用的奖励和惩罚不能完成这个目标的。建构主义早就说过,最合适的途径就是儿童从经验中学习而来。因此,当孩子们面临两难选择时,我们一起引导儿童自己思考当前情境下可取的行为和不可取的行为,然后鼓励儿童尽可能多地自己做出决定和选择,这有助于儿童从他们的错误和成功中学习。就今天的“对不起”事件,我认为给予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想办法弥补自己浪费的行为是可取行为,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解、启发的是不可取行为。同时,我用鼓励的方式,共情的语言帮助孩子做出了最明智的行为——杜绝浪费,重新创作。  
        结语:有效的规训方法要从问题的根本入手解决问题。当想要用批评或惩罚去解决问题时,应先想想儿童需要什么,以便于采取更合适的方法。
        孩子说的那句“对不起”,让我记忆深刻。其实我也想对孩子说“谢谢你”,让老师和你一同成长了。我们一起在有效的规训之路上继续探索吧。
        
        
        
        
        
        
        
        
        
        

参考文献:
[1](美)玛乔丽·菲尔茨,帕特里夏·梅里特,(美)德博拉·菲尔茨 0-8岁儿童纪律教育——给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学建议(第七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3
[2]邵天逸.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身体活动观及其启示与局限[J].体育与科学,2017,38(4):115-120.
[3]严清.从教育装备的演变看儿童学习的情境性规定[J].江苏教育研究,2014,(019):3-7.
[4]王皓.预防-支持-矫正-课堂纪律管理的实践框架[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7,(0z1):48-49.
   作者简介:梁鸶鸶(1989-),女,新疆哈密人,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