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翔 吴玉婷
云南润亚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当前阶段,国民经济建设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推进了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不断完善,在改善了区域发展环境的同时,水利、电力等工程的施工与后期运维也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连带影响。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完善,提升了地区农田灌溉、蓄水输水、防洪抗险等方面的环境调节能力,对于提升居民整体生活品质、促进经济产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对于陆生、水文、气候等生态循环系统也会造成多样性、复杂性的影响,需要相关建设与管理单位予以重视,针对性的控制影响因素。
关键词:因地制宜;环境承载力;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与工程运行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工程开发与运维的生态效益,在工程建设准备阶段应加强对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与控制,按照长效运维、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环境评估结果开展实际工程建设工作,贯彻生态环境合理保护的理念,平衡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1.1因地制宜,和谐建设
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准备阶段,需要从统筹全局、长效发展的角度对工程方案进行科学规划,贯彻和谐建设的原则,确保区域自然、人类与工程之间保持协调发展的关系。为此,在实际建设阶段,需要工程队伍综合分析各项工程影响因素,把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从而贯彻多方共赢、可持续建设的目标。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系统与生态系统和谐建设的环保理念,转变原有单一化的工程管理思维,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构建起覆盖工程准备、施工、验收、运维全过程的管控体系。
1.2高效、合理配置建设资源
在施工资源的整体配置方面,为有效控制建设过程中噪音、垃圾、废水等污染物的危害影响,全面提升工程效益,在资源调配时,工程队伍应基于现代工程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施工资源进行循环、综合利用,合理引进绿色施工技术,注重对可再次利用施工废弃物的开发与管理。如:工程队伍可以利用无害的固体废渣填充沟地,控制水利工程实际建设成本,实现对建设资源的高效、科学配置。
1.3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通常情况下,水利项目的建设目标除了带动地区农业、工业、运输业等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工程周边环境的特征,以提高水环境整体调节能力为目标,发挥水利工程防洪抗灾、蓄水、改善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工程建设与后期运维过程中,需要在合理选址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工程建设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平衡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土地、水资源、基础建设工程共生利用的目标。
2.水利工程实际建设对环境系统的具体影响
2.1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在建设水利工程项目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当前,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地表河流流量、流向、湖泊蓄水量等径流的性质与状态造成影响。此外,由于水利工程具有蓄水、灌溉、抗洪等方面的功能,会对区域降水量、蒸发量、空气水含量等带来影响,当工程地区温度条件随着季节转变发生相应变化时,还会对地表的植被生长情况产生连带相应的影响。水利施工往往需要占据较大范围的土地,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固体垃圾与粉尘等污染物,也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环性的影响。
2.2对自然气候的影响
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还会对气候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水利建设项目目标主要是对区域的水资源进行调配,当阳光充足时,空气中水含量比例就会随之上升,降雨量相较于城市地区相对较高,水库周边的温度变化也较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波动小。与此同时,降雨的周期、时间也有所变化。如,南方的水利建设项目在夏季时,地表径流温度、空气温度的差距相对较小,降雨量也随之降低;冬季水面温度与空气温度的差值较大,降雨量也相对更高。
2.3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水文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水生物种的组成与分布等,水利工程在实际建设阶段,不仅会对水流方向、水量、植被与物种等条件带来关联性的影响,同时,对生态循环系统的其他因素(栖息地、水流性质、地质结构等)也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如:水库的修建会对周边的土壤条件、地下环境、生物分布、河流水位高低等带来变化,影响水体泥沙含量、温度、营养物质含量等,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在工程施工规划阶段需要对各项环境影响要素进行综合评估,在对评估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施工方案,最大限度的控制不利影响因素。
3.有效控制水利建设对生态影响的具体策略
3.1针对性的增强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
为有效控制施工建设与工程运维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影响,工程单位应在施工设计与工程整体规划阶段,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出发,构建规范性的环保管理机制,以增强生态环境的整体承载力为基础,优化施工方案,树立起可持续建设的施工管理目标。为此,一方面,工程单位应全面、系统的对建设地区的水文结构与特征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结合季节性水文环境、植被、气候等条件的变化,确定水利工程蓄水标准与周边河流的调节方案,因地制宜,针对性的提高水文环境的承载力;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应强化施工环保要求、技术标准等相关政策与理念的宣传教育,严格执行环保管理制度,为工程的有序、高效推进夯实基础。
3.2贯彻环保施工理念,强化动态监管
水文与生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系统。深化对水文生态的研究,是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水文生态学概论》)。工程建设生态影响的控制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在准备规划阶段,应通过合同的制定与签订,对污染影响、处理等方面的施工责任进行确定,严格限制污染扩散情况;在工程实际建设阶段,需要加强与环保监测部门、评估单位等相关环保单位的联系,对水文生态、陆地生态、大气生态进行测定,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制定可靠的控制方案。同时,在工程后期应针对施工污染、环境破坏的现象,采用补种、移栽等对策,恢复耕田与地表植被,平衡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在施工规划、建设、验收与运维的全过程,构建动态监管机制,贯彻预防为主、动态监控、实时处理的管理制度。
3.3完善生态影响评估体系
新时期,在环保理念与可持续建设观念的深入影响下,在制定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方案时,不仅需要考虑带来的经济产业发展机遇,同时,还应将绿色建设、资源优化配置、和谐发展的目标放在首位。现阶段,生态影响评估技术也不断发展,环境监测与生态分析等相关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在对工程影响进行分析时,基于《生态水文学》提出的理论,即从森林生长的内在控制因素在小尺度上的物理机制,即冠层内的光、CO2、水汽和显热的垂直通量入手,然后扩展到考虑外部控制因素的大尺度机理,实现水量平衡与热量平衡。施工单位在开展水利施工建设时,应联系专业机构,针对常见的工程噪音、水质、大气与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问题,结合影响评估方案与调查数据,制定控制与协调对策,在降低生态破坏性影响程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水文生态系统影响恢复能力。
结语:在建设水利施工项目及工程运维的过程中,会对周边的地表径流、降水、气候等生态环境产生客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生态效益造成了危害。为有效控制水利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建筑单位应在正确认识工程建设与利用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引进科学的环境评估机制,强化施工环保管理,针对性的提升自然环境承载力,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维的生态效益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华阳.关于如何降低水利电力工程对水文监测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20(10):225-226;
[2]夏臻.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优化策略[J].数码设计.CGWORLD,2019,08(15):82;
[3]杨新刚.水文水资源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9(5):50-51;
[4]李佩成等.《水文生态学概论》[M]. 科学出版社,2020(11);
[5] 伊格尔森. 《生态水文学》[M]. 科学出版社,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