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雨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接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康复护理常规开展,观察组康复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观察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康复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后可显著提高康复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护理路径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病原因主要为减少或中断脑组织局部供血,使缺氧缺血现象出现在脑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缺血性脑卒中会极大的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且神经功能受损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预后较差,因此临床治疗该疾病患者时,康复护理的有效开展对预后改善具有显著的作用[1]。临床护理路径属于标准化护理方案,包含整个住院过程,针对性、预见性均非常强,目前已被临床应用到多种疾病的护理中,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2]。为进一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本院以该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应用效果,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接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男54例,女48例;年龄39~85岁,平均(58.3±7.1)岁;梗死部位:左侧52例,右侧50例;发病时间1~10h,平均(5.5±0.9)h。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经MRI等检查确诊;(3)发病时间未超过24h;(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伴有意识障碍;(2)合并恶性肿瘤;(3)重要脏器、心血管伴有严重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康复护理常规开展,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
(1)入院时:沟通及时进行,整理患者及家属存在的问题,评估患者信息需求,解答患者疑问及问题,同时针对问题实施延伸宣教,给予患者充分的信息支持;整个住院过程中,共进行5~6次的交流,每次30~45min,注意将治疗及护理高峰期错开;稳定病情后康复指导即可开展;体位定时更换,按时嘱咐患者用药。
(2)入院后第1周:主要进行心理干预,利用动机性访谈方法,在教育初期,积极与患者建立和谐护患关系,赢取患者信任,给予患者鼓励,让其将心中所想勇敢的表达出来,根据患者想法和鼓励,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使其心理负担减轻,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康复训练继续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开展,训练强度、训练时间严格把控,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避免适得其反。
(3)入院后第2周:开展CT复查,对病情变化做出了解,并评估阶段性疗效,康复训练重要性、按时服药必要性等继续强化,让患者充分了解康复与预后的关系,提升康复训练依从性,并更加重视康复训练;康复期各种注意事项详细的介绍给患者,增强患者注意意识,床上运动训练予以强化,推进康复进程。
(4)入院后第3~4周:邀请患者共同回顾康复计划,明确是否需要修改康复计划,询问患者康复训练的准备是否已经做好,接着即可实施康复训练;及时的反馈阶段性评估效果,据此修正康复计划,提高康复计划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以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为依据,于适当时间训练各项日常生活能力、吞咽能力,下床活动则在辅助器械下开展,功能训练过程中,密切注意肌肉痉挛等反应是否出现,以能及时处理。
(5)出院指导:出院前,宣教系统的开展,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讲解出院后继续进行康复锻炼的必要性,记录患者正确的电话和微信,便于开展随访。
1.3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各评估一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分别采用中文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前者反向评分,后者正向评分;评价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总分100分,正向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多数患者伴有功能障碍,需康复训练,由于康复时间比较长,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且家庭及社会负担也明显增加。因此,临床给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时,除关注病情恢复情况外,还要注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2]。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程序性的护理方法,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系统的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增强护理质量。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后,护理路径表的制定在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这可有效的保证护理服务有序开展,与康复时间特征相吻合;同时,患者及家属手中也有一份护理路径表,让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方案全面了解,利于其配合程度的升高,保证康复训练顺利实施,提高康复效果[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临床护理路径的有效性。
综上,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后,可显著提升康复效果,促进患者预后情况改善。
【参考文献】
[1]郁红.临床护理路径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偏侧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02):135-138.
[2]吴英.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3):114-115.
[3]吴春艳.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3):153-155.
[4]俞小霞,方彩娣,郭彬.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应用及标准化护理流程构建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05):82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