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以北京三家店村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董浩 高宜程
[导读]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如火如荼。

        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120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如火如荼。三家店村作为城市边缘区的传统村落,也面临着公共服务缺失、道路交通不畅、文物保护方式单一、文化传承受阻、产业转型不畅等问题,如何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发展村庄经济产业、改善民生问题成为以三家店村为代表的众多传统村落面临的难题。本文在对三家店村街巷肌理、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村庄目前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传统建筑、空间格局、历史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在调整建设用地、完善服务设施、改善道路交通、村庄绿化美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旨在对同类环境特殊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探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三家店村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周边生产要素、资源、人才向城市单向集中,村庄发展空间逐渐被城市发展所占据,大批村庄随之消亡。传统村落虽“幸免于难”,但也面临着基础设施相对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传统建筑衰败、传统文化消失等诸多问题[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地积极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为例,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即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完善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发扬传统村落特色,发挥其在生态文化资源上的价值,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助保护”。
        一、三家店村发展现状
        三家店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部,紧邻石景山区及西六环路,是典型的城市边缘型村落。村庄成村于辽代,兴盛于明清,后逐渐衰落。直至近代,受北京市发展扩张的影响,三家店村逐步成为外来人口聚居地之一,常住人口数量随之提升。至2019年,三家店古村户籍人口共4574人,租户约2000人,农户约占总户数的31%,居民户约占总户数的69%。村内农业用地较少,且土地较为贫瘠,村民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来源主要为前往门头沟区或北京市区务工。2018年前后,为落实北京市“减量提质”的要求,龙泉镇开始腾退低端乡镇产业,对村集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在保护并延续古村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完善乡村服务设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成为三家店村规划工作的重点。
        (一)区位交通
        三家店村为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辖村,位于门头沟区东部,南距门头沟区政府2.8公里,东距北京市中心25 公里,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村庄紧邻大型市政交通六环路、109 国道及石门路,10分钟可达门头沟区政府、40分钟可达北京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
 
        (a)龙泉镇在门头沟区的地理区位(来源:作者自绘)
 
        (b)三家店村在龙泉镇的地理区位(来源:作者自绘)
        图 1三家店村地理区位
        (二)空间现状
        三家店村北靠青山,西依永定河,村庄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风水极佳。村民住宅主要分布在山脚缓坡地带,沿村庄主路两侧建设。村内公共服务设施有村委会、卫生室、公共浴室、幼儿园、小学等,沿主街两侧分布有9处文保单位,村内均匀分布22处公共厕所。
        三家店村作为京西古道起点,因物产集散而兴盛,村庄道路结构由最初的一条主街逐渐生长成为如今的鱼骨状结构。主街自西北向东南呈流线型贯穿全村,承担了村庄主要的交通职能。次要道路与主街垂直相交或平行,与宅前路相连接,与主要道路共同构成全村的路网体系(见图2)。
 
        (a)三家店村主路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b)三家店村次路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图 2村庄道路系统
        (三)历史资源
        作为京西古道的起点,三家店村记录了京西古道由盛转衰的历史。三家店村于2003年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2012年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3]。村内现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普查登记文物2处。村落整体风貌保存较为完整,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寺庙、煤厂、会馆及部分传统民居。其中宗教建筑有龙王庙、二郎庙、关帝庙铁锚寺、白衣观音庵、马王庙;商业建筑有山西会馆、天利煤场,其中天利煤场是门头沟区唯一的煤厂实体遗存;代表性民宅大院有中街59号院、东街78号院,均已被文保部门收录,挂牌实施保护。村内尚存有古树、古井、砖雕、家谱、家书等历史遗存,承载了当年的历史记忆,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三家店村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包括太平鼓、文场会、高跷会、太极拳、小车会、龙王庙庙会、传统灯会等,其中太平鼓已被北京市文化部门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尚在传承的民间技艺有麦秸画、蝴蝶画等。
        二、三家店村现状问题
        (一)道路交通不畅
        三家店村道路成型过于久远,其道路通行能力难以满足当下的要求。由于村庄形成后的几百年内,三家店地区生产力较为低下,运输方式一直是以人力、牲畜为主,村庄道路宽度能够满足当时的交通需求。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逐渐在村内普及,新型交通工具的发展对村落的交通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三家店村除主街部分路段宽度为7米以外,其他街巷多为3-5米,且村内无集中停车场。随着村内私家车和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村庄道路过窄、交通混行、停车空间不足等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村庄发展的瓶颈。
        (二)设施供应落后
        三家店村内公共设施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建筑本体和室内设施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建设规模及服务质量都不能满足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村内监控、照明、电力、通信等多种线路均为明线架空布置,存在防腐木杆、水泥杆布局杂乱,线路交混、同杆架设等问题,既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村庄整体风貌。村内尚未接通天然气,村民冬季仍采用散烧煤取暖,对大气造成污染的同时也增加了一氧化碳中毒和火灾的隐患。村内分布有17处公厕,其中9处公厕的设施品质和环境卫生较差,未达到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
        (三)保护方式单一
        三家店村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遗存,然而简单采取“挂牌”保护的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三家店村传统村落格局保存较为完整,有着众多的寺庙、煤厂、会馆、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不少北京游客自发前往观光。由于文保建筑尚存在权责不清、收益不明、发展规划缺失等问题,文保部门对此类建筑采取“挂牌”圈地、定期检修的保护方式,禁止游客参观,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文化和经济价值。此外,市级文保单位天利煤场旧址,区级文保单位中街59号院、东街78号院院内尚有村民居住,由于此类建筑建设年代久远,建筑构件、屋面、雕饰、墙体、梁柱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文保建筑修缮标准较高,在传统建筑权责归属不明的情况下,村民不愿独自承担开发与修缮的全部费用,文保建筑的维护工作与村民生活品质提升也产生了冲突。
        (四)文化传承受阻
        受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村内老一辈传统技艺及民俗活动传承者的后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或者求学,村内文化传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机。村内外来人口增加、原住民减少、人口老龄化、村民保护意识淡薄、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不足、盈利能力较差等诸多因素也导致了村内太平鼓、高跷会、麦秸画等传统民俗活动、传统技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低,村庄传统文化无人继承的问题。整体来看,三家店村虽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缺少文化活动安排,村落整体文化氛围不够浓郁,传统技艺及民俗活动面临失传。
        (五)产业转型不畅
        三家店村拥有城郊村庄特有的区位优势,因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廉价的劳动力和地租吸引了大量生产制造产业落户,土地及房租租赁的收益也成为村集体及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随着北京市“减量提质”工作的深入,村内低端加工制造产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乡镇企业及外来人口逐渐流失,对村庄集体经济及村民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村庄现有产业流失,高端服务和科技产业进驻不畅,三家店村“腾笼换鸟”工作受阻,影响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六)小结
        通过对三家店村的分析研究得出,三家店村目前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村庄道路宽度过窄,村内停车问题较为突出,不足以满足交通需求。二是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三是村内电力、电信、燃气、热力、环卫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四是没有协调好传统建筑保护与村民生活的关系,保护方式过于单一。五是村内民俗活动及民间技艺逐渐面临失传。六是未能利用好村内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旅游开发力度不足。七是产业结构单一,抵御产业结构调整和抗风险能力较低。
        三、村庄保护与发展
        (一)保护策略
        1.传统建筑保护
        三家店村传统建筑保护工作推行受阻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建筑开发保护利用的“权、责、利”分配不明。明确建筑所有权归属、保护责任、开发受益等内容后,再制定保护修缮、开发利用方案,更有利于落实传统建筑保护工作。在“权、责、利”明确的前提下,优先鼓励村民搬离文保建筑,由区文保单位统筹村内10处文保建筑保护修缮工作,采用传统建筑修缮工艺,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修缮的同时做好详尽的修缮记录,并加强木雕、砖雕、石雕等建筑构件的保护工作。对搬离文保建筑困难的村民进行传统建筑保护修缮的培训,避免其在居住生活中对文保建筑造成损毁,采用个人和国家出资相结合的方式对文保建筑进行修缮,在不破坏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上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2.空间格局保护
        三家店村空间格局的保护范围不应局限于单体建筑抑或是单个街道,而应结合周边建筑、山水环境进行统一考虑,打造能体现村落历史文化格局的整体环境。以主街、文保单位为核心向周边进行圈层扩展确定规划保护范围,结合村庄空间格局、文保建筑、街巷走势、环境要素及村庄发展演变进程,明确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三类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范围及保护原则,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文保单位周边建筑应与传统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建筑体量、色彩、构件、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应体现京西传统民居特点,达到延续三家店村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街巷肌理及建筑风格的效果。遵循保护街巷整体风貌及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依据传统建筑的形制特点和街巷尺度对古街两侧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并结合街巷空间营造景观绿化、雕塑等景观小品,体现三家店村传统风貌特色。
        3.历史遗存保护
        村内古树、古井、家谱等历史遗存,承载着村民的记忆和村庄的历史文化信息,村庄规划发展中应着重加以保护。村内现有古树17棵,其中国槐15棵,侧柏2棵,应对古树名木进行统一挂牌登记入册,禁止攀爬、折枝及砍伐,规范古树的监管机制,定期对古树进行病虫害防治。对于村内的古井,应结合古井打造周边景观环境,重新装置古井的附属构件(如井架、辘轳等),重现古井汲水的状态,增加铁丝网或石板进行封口围护,避免垃圾进入。由于家庭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较高,村内遗存的家谱、家书中不仅记载了宗族的兴衰,也同样记载了三家店村的变迁史,应当加以重视和保护,加强原住村民家谱、家书的梳理、编纂工作。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三家店村民俗文化活动种类丰富,级别较高,但随着时代发展,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民俗文化越来越凸显出不适应村民生活习惯的情况,加之村内年轻一辈对非物质文化的淡漠,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呈现出没落的态势。规划建议太平鼓、文场会、龙王庙庙会、传统灯会等仪式性和表演性较重的群体性民俗活动,可倡议组建民间艺术团体,通过演出展示的方式向村民及游客宣传科普非物质文化。对于麦秸画、蝴蝶画等民间手工艺术类的传统技艺,可结合村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商业化转型,推动村内手工艺品对外输出,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扩大村民的收入来源。
        (二)发展策略
        1.调整建设用地
        足够的建设用地是各类建设项目落地实施的前提。三家店村常住人口规模逐年增长,加之各类设施供应不全,村内建设用地缺口较大,但受到丰沙铁路、永定河、海军大院、北侧山体的空间限制,村庄建设扩张受阻,村内公益设施落地、新增集体成员宅基地等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调研发现,村内尚存在相当规模的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等建设用地,用地权属于被淘汰的乡镇企业及门头沟区级部门。规划建议镇级政府、村委会联合区级部门、乡镇企业盘活整理此类存量土地,调整土地使用性质,科学制订处置闲置用地的方案,缓解村内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此外,三家店村内居住人口密度较大、人口构成复杂,加之村庄管理不足,导致村内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情况较多,应结合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对村内占用道路、广场、绿化的私搭乱建、乱堆乱放行为进行排查处理,保证村庄公共空间。
        2.完善服务设施
        完善的服务设施是打造宜居村居的基础。根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制定的《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要求,三家店村缺少必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且村委会、卫生室等设施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已呈现出办公空间不足、办公设备陈旧等问题。三家店村土地资源紧张,空间扩张受限,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服务建筑空间,对相互影响较小的服务功能进行整合,积极盘活村内闲置产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缺口,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
        3.改善道路交通
        便利的道路交通条件有助于村庄与周边区县产生交流,推动村庄产业发展。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三家店村内道路过窄,停车设施不足,村民出行较为困难。在村庄发展过程中,应在保护村庄传统格局的前提下,梳理现状路网,拆除侵街占道的构筑物及杂物,打通断头路,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利用村内闲置空间布置停车场,鼓励村民于自家院内停车,高效利用村庄广场实现错峰停车,改善村内停车设施不足的问题。制定旅游开发策略,构建以步行为主的村庄旅游线路,减少外部车辆对村庄交通的干扰。
        4.村庄绿化美化
        提高村庄生态环境品质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任务之一。三家店村背山面水,拥有十分优越的景观资源,村庄内部绿化周边景观系统联系不足,绿化空间较少、质量较低且不成体系,致使村内绿化效果较差。规划应利用好周边的山水自然景观,打造景观渗透通廊,引周边景观入村,提高村庄绿视率。加强村内宅前屋后、街角空间、停车场、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的绿化设计,打造微型绿化景观,鼓励村民于自家院内种植攀缘植物或经济果树等营造院内绿化环境。村庄绿化植被应优先选用本地特色鲜明、少虫害、易成活、适应力强的乡土树种。绿化景观打造时应结合村内古树名木及既有的绿化植被,注重乔灌草相结合,营造环境优美的村庄生态景观。
        5.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振兴是实施村庄全面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前提。三家店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条件,但未能发挥自然及人文资源的优势拉动自身经济产业发展。应积极培育以文化旅游、科技创新为代表的产业发展项目,扩大传统村落的品牌效应,拓展市场份额,通过旅游产业带动餐饮住宿等其他服务业态,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差异化发展旅游产品,扩展旅游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参与性、体验性项目,避免同质化竞争。完善村内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联合周边其他旅游项目,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努力实现村庄产业转型。
        四、结论与讨论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目的应在保护传统村落特别是传统建筑的原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产业发展,从而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注重村庄风貌、街巷、传统建筑的营造,也要提高村内设施服务水平,发掘村庄资源潜力,谋划村庄产业发展,才能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原始韵味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助保护”的目的。本文主要以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为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对于其他相似地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究其保护与发展的具体策略,尚需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昕泽,李文博,张大玉,等.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发展策略——基于对六个传统村落的调研[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01):101-1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建村[2012]189号)
        [4]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编委会.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四)[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董浩(1993-),男,本科,助理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