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
鄂州市气象局 湖北 鄂州436000
摘要:今年来,随着雨季的增长,雷电气象灾害的发生次数也在日益增加,而因为其本身的强大破坏能力,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严重的安全隐患。而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雷电灾害的破坏程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财产安全。所以,为了降低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科学合理地建设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建设
雷电自然现象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但其带来的危害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控制进行预防和降低,减少雷电灾害对于我国城乡经济安全有着十分必要的作用。通过气象防雷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雷电对当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最大程度保护我国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从而保障全社会的利益。
1防灾减灾中的气象防雷
提高防雷减灾工作,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利。中国是全球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气象灾害。我国每一年总体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中,气象灾害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就约占70%。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温室效应更为严重,导致不断出现各种极端灾害事件,对我国与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较大损失,并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必须深入大众群众,特别是需要深入农村地区,有助于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效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确保地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工作顺利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属于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体现。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重视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是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方式,服务需要将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群众安全福祉作为目标,真正做好雷电等自然灾害天气预防工作。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在保证公共气象服务安全性、公共性、资源性等有关条件下,对政府部门与大众群体做进一步了解,并推进大力基层气象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效益发展、推动气象事业稳定发展极为有利。
2雷电气象的危害分析
雷电气象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一般在雨季比较频发,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有很大的影响。雷电气象的危害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雷电直接撞击在建筑物或基础设施上,通过热效应力和电动力的方式,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的损坏;另一方面,是雷电的二次作用,主要是雷电能量,也就是雷电流产生的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会对用电器造成损坏,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而其具体的危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雷电自身所携带的高压电流,往往高达数万伏,这些电流通过电线、网络、树木等传播介质,进入到用电器中,导致用电器无法正常工作出现短路的状况,并且这些电流具有非常大的热效应力,在撞击到金属物质时,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进而引发爆炸和火灾等情况,对人身财产安全的影响极大。
雷电除了会产生高强电流与热效应力以外,还可以产生机械效应和静电感应,由于雷电自身的能量较为庞大,运行速度还很快,在撞击到物体时,会产生非常巨大的机械效应,导致被撞击物出现损坏变形、爆炸崩溃等现象,造成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并且雷电自身携带的静电感应可以通过导体,产生一种与雷电性质相反的电荷,从而出现电压增高引发火灾的情况。
雷电对电力设施的影响。雷电自身携带的电磁感应,会在雷击周围形成强大变电磁场,磁场中的电流会对变电器造成影响,使变电器温度升高,最后发生严重的火灾。其次,雷电冲击波的侵入,通过防雷设施会产生很大的反冲击力,这种反冲击力会对建筑物的配电装置和电气线路造成损坏,出现配电装置与电气线路开路的情况,从而出现严重的火灾。
3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3.1受灾范围的增大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高层建筑、电子设备等新兴产品逐渐普及,并且城市人口以及财产聚集地日益密集,使得雷电气象的危险程度进一步提升,导致科学有效防雷减灾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共安全中的重要课题。
3.2受灾空间和经济损失的加大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雷电气象灾害已经从传统的二维空间灾害转换到三维空间灾害,从原来的直击和沿电路伤害转换到空间闪电脉冲电磁场,进而对三维空间进行整体的破坏。并且这些网络基础设施的造价昂贵,也使得雷电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进一步加大。所以,建设科学合理的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刻不容缓。
3.3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的优势分析
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主要是指通过利用现代科技的方式,满足社会的公共气象需求,从而提高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力度,受自身特点的影响,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不仅可以提高雷电气象预警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还可以增强防护力度,加强防雷减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于雷电气象灾害的预防控制与灾后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建设的思路分
4.1建立完善的气象防雷工作体系
气象防雷工作体系既包括对人才队伍的管理体系也包括技术方面的管理模式。首先在对人员进行管理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薪酬制度及晋升制度等,要保证薪酬的有效激励性,以正面提高工作积极性。另外在管理制度的搭建上要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将工作进行拆解并实行责任制工作,以结果为导向,倒追工作过程。
此外在气象防雷工作中,对于即将发生的雷电进行有效的预测对于降低雷击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雷电预测管理模式,通过积极的创新与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并对传统的管理工作模式中不符合时代和技术发展的部分进行删减,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并加以合理利用,例如遥测信号线技术等。在气象站采集完大气中湿度、温度、风向等气象相关数据后,可以通过遥测信号线技术进行专用信号的传输,更快捷地完成信号数据汇总。另外可通过遥测信号采集到的雷电波幅值,对信号箱的接口电路接收到的幅值进行允许范围水平之间的控制,从而有效保护相关设备。
4.2提高气象观测站防雷专业技术水平
在电击活动发生时,气象观测站的雷电信息采集十分必要,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也发挥这关键的作用。为提高气象防雷专业的技术水平,需对气象观测站进行有效的防雷技术保障。首先面对雷雨天气中出现的强对流气象状况导致的直击雷时,带电云层与地面高层建筑接触时会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此时对多在室外搭设电力、通信设施进行观测的气象观测站在缺少高层建筑掩护时,更容易受到雷击。因此需要在易受电击的监测位置,设置防雷闪接器。并对不同类型包括网型、针型、混合型的闪接器进行合理搭配使用,保证监测站所有设备均在其保护范围内,另外还需对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检测维修。
其次在面对雷击时由于电磁感应产生的磁场效应对精密设备造成极大破坏的问题,需要对观测站的电路系统、信号发射与接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进行有效的防护。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采取三级防护措施,另外可加装避雷器,将雷电攻击效应接入地面,减少对观测站内设备的影响。
最后要对连接气象观测站内部及外部之间的线路进行有效防护。在一般的防雷工作中,过多将注意力投入到可见的大型设备及建筑体的防护上面,对于起到信息传送作用的线路维护稍有忽略。但金属线路在雷电发生时,由于电磁场感应会产生高压电流从而对线路产生破坏,因此要注重对线路的保护。鉴于此,可在与大楼起到连接作用的线路加装保护器,并做好线路的接地工作,减少高压电流直接对线路的冲力,从而有效避免感应雷对气象观测站的影响,保证观测站的正常运转。
4.3创新改进气象防雷科普方式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应对气象防雷科普宣传中存在的问题。(1)要合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全面完善气象防雷宣传方式,优化气象防雷科技基地建设,提高气象防雷科技宣传力度。(2)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公众需求,优化气象服务业务体系,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借助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宣传渠道,补充纸质媒体宣传的不足。(3)气象部门要积极宣传气象防雷知识,引导公众加强对气象自然灾害的认识,学习防雷减灾技能,提高防雷减灾意识,努力提高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质量。(4)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气象局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更加准确,可以为各种产业规划和人们出行提供指导。在此背景下,气象服务人员需要认识到工作的作用,将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与自身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工作的社会效果。另外,气象部门要更加重视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将这项工作纳入本部门的服务管理体系,确定气象科普知识为气象防雷宣传工作的最高目标,加强公众防雷减灾意识,切实落实防雷减灾措施。
4.4明确气象防雷科普的主要内容
纵观我国多年的发展,国内工业发展迅速,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面临着全球变暖的困境。这个问题也是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气象部门在推进气象防雷宣传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气候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科普方法,即在主要防雷区域向公众重点推广的方法,通过纸媒、网络、广播、电视等手段,促进公众树立防雷减灾意识,增强普及效果。在大众化中,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为更好地宣传气象防雷打下坚实的基础。
4.5扩大气象防雷科普覆盖面
在气象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上,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地方开展普及工作,而要结合社会的整体发展开展普及工作。宣传范围呈现出由城市启动向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趋势,开创了宣传工作的新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防雷减灾知识普及中,我们通常注重发达城市的防雷普及,而往往忽视偏远落后地区。在大多数边远落后地区,当雷电自然灾害发生时,群众很难采取科学的方法及时保护。因此,欠发达地区防雷减灾问题不落实,将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气象部门必须更加重视边远落后地区防雷减灾知识的普及。地方政府还加大对边远落后地区防雷减灾知识普及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运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拓展防雷减灾知识宣传方式,使这些地区的群众得到实惠还要学习防雷减灾知识。
4.6构建全面的雷电预报预警平台和防雷服务平台
首先,是雷电预报预警平台的构建,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雷电预报、雷电预警、雷电预警网络信息发布、雷电预警网络。在实际构建时,气象部门根据当地的天气信息和雷达技术,对雷电气象的发展情况以及雷电气象的强度和位置信息进行预测,然后根据之前制定好的发布流程和发布标准进行公布。其次,是气象预警的发布标准完善方面,可以根据强、中、弱的标准进行分层,并用红色、黄色、绿色三种颜色进行标准的标注,提高雷电气象灾害预警的规范性和清晰度。再次,在根据设置好的发布标准,在观测到雷电气象资料时,对达到预警标准的气象信息,通过网站、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把雷电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出去。
结论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较快,异常天气也越来越多,气象防雷技术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气象防雷技术工作开展中,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气象防雷工作体系、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对社会大众的宣传以及专业工作人员培训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从而保证提高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夏金.气象防雷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20):182+187.
[2]邹林林.气象防雷技术未来发展前景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10.
[3]阳振宇.关于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的研究分析[J].河南科技,2018(4):154-155.
[4]覃伟明.气象观测站防雷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38):244.
[5]齐宏.气象站防雷技术工作探讨[J].价值工程,2018(10):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