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的改扩建设计策略的探索——上海市静安区区域医疗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4期   作者:丁纪花
[导读] 城市中老的综合医院往往存在与城市关系紧张、用地的不足、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整体生态环境不理想、建筑没有标识性等问题。
        丁纪花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092
        摘要:城市中老的综合医院往往存在与城市关系紧张、用地的不足、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整体生态环境不理想、建筑没有标识性等问题。如何通过改扩建在有限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下,来改善医院的整体环境。本文通过上海市静安区区域医疗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为例,在这几个问题上做一点探索。
关键词:综合医院 、静安区区域医疗中心、开放、社会环境
1、工程概况
        上海市静安区区域医疗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至中华新路,西至大统路,东侧、北侧紧贴居民小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内环核心区域。隶属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总用地面积49062平方米,用地在医院现有基础上往西扩建。项目为对整个医院进行扩建提升,拟新增床位309张,其中,增量床位包含治疗床位199张、公共卫生临床中心60张,老年护理床位50张,扩建后医院总床位为978张。项目拆除建筑面积7927.23㎡,保留建筑面积64482.49㎡,新建建筑面积103905.51㎡,其中,新建地上建筑面积71886.02㎡,新建地下建筑面积32019.49㎡。项目建成后全院总建筑面积约168388.00㎡。
        在西侧拆除部分零散建筑,从北至南分别新建13层的医疗综合楼、5层的公卫中心,11层的科教行政楼。在西北角新建一栋5层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相关的配套设施液氧站、垃圾房1层。原食堂改造为能源中心。
2、建设目标
        本项目按照三级医院标准要求建设,未来将建设成为静安区医疗能力、学科齐全、水平一流、特色鲜明的全区性的医疗中心,集医疗、急救、公共卫生、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性具有三级综合医院水平的医疗中心。
        同时,医院还具有在本区域内承担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重大公共卫生防治任务的医疗机构。2003年以来,医院已经成为区域内应对SARS、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任务的定点医院。需要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情况,做好综合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合理布局,能够实现“平战结合 ”,一旦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可依据疫情严重等级作出及时响应。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病人的原则,在满足各项功能基本需要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就医条件和员工的工作条件,功能适用、形态美观、流线科学、安全卫生、经济合理。实现绿色医院及可持续发展,包括发展扩容、功能改造在内的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降低医院的使用能耗。力争成为以国际化视野,立足海派文化精髓,结合区位优势,成为高性能医疗及精准医疗战略的新时代的现代化医院。
        建筑风格整体协调,功能布局统一协调。设计中布局紧凑,节约用地,科学合理,满足基本功能要求。建筑布局符合医院功能分区的要求,门急诊区、医技区、住院区、行政后勤区与科研办公各功能区明确又相互联系。合理解决好各种功能流线,交通流线,日照等因素,创造良好的就医与休息环境。
3、设计策略
        3.1总体设计
        通过对院区的实地环境情况的分析,原院区除了东侧有一栋医疗综合楼外,四周散落着零散的配套的辅助用房,彼此之间没有空间上的连接。即浪费土地使用率同时使用起来也不人性化,同时考虑到扩建建设中要维持医院的正常运作,最终扩建方案在保留肾内科楼、高压氧舱楼、老医疗综合大楼、医技辅助楼及行政楼这几栋建筑的基础上,新建急诊、住院、医技、行政、科研教学等功能,同时沿大统路配建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中,医院给人以封闭、传染、不宜久待的场所。但作为公共场所,医院建筑不应在城市环境和空间中被孤立出来。本项目在南侧和西侧设置向城市开放的公共景观庭院,真正将医院融入社会环境当中。开放后,与周边的交通衔接更顺畅,同时分散了人流,解决了传统的医院集聚在单一入口处的交通压力。也激发了社区活力,即尊重了环境,也同时提升了周边的环境。
        结合原医疗综合楼及医技楼位于基地的东侧位置,将新建的医疗综合楼布置在用地西南侧,并采用高层在南侧,北侧层层跌落的方式,以避免对北侧住宅和日照遮挡。西南侧新建医疗综合楼和院区东南侧既有建筑共同围合出医院南侧入口及广场。通过切角的形态与既有建筑形成呼应,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入口形象。广场北侧设置下沉庭院,改善地下室的采光通风条件,同时在院区内打造出丰富的立体绿化,提升景观氛围。
        将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规划要求布置在基地西侧,靠近大统路并新增独立出入口,并与周边医疗功能采用景观绿化方式进行软隔断,避免人流交叉。考虑到基地北侧是学校,东北侧为住宅,比较敏感。因此将公共卫生中心,设置在医疗综合楼的北侧,与门诊联系紧密,且尽量远离了北侧学校和两侧的住宅,离基地出入口也较远,同时不影响沿街主立面的形象。设置位置满足了规范要求爆发疫情时,可切换整体隔离模式,可以实现与原有院区完全分隔。也能快速引导患者从急诊前往发热门诊。平时底层区域作为传染病门诊,其它楼层可结合其它医疗功能使用,提高平时功能利用率,有效做到平战结合。最北侧布置科教行政楼,建筑以四周围合的庭院形式,改善了自身内部环境。在地上4层设置架空连廊,将新建三栋医疗建筑连接在一起,同时在四、五、六层设置连廊,将新建医疗综合楼与原有门诊、医技综合楼连接在一起,形成整体建筑。(图1)

        由于基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不仅要解决近期的停车不足,还要处于远期发展考虑。在设计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使土地利用最大化。设计中地下室在新增用地范围内满堂布置,并通过地下连通道和原有医技楼地下车库联通,提高停车效率,完善立体交通。将部分科室放在地下,将原有的食堂也移至地下,结合下沉庭院来布置核医学及相关的辅助用房、餐厅。在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也改善了医感,创造出舒适的微环境。
        除了保留原建筑地下室汽车的出入口外,在基地内新增了2处地下车库的汽车的出入口,受基地规模的限制,其中一个设置在靠近基地原机动车出入口处,尽量缩短在院内的行车路线,避免跟人流交叉,同时尽量后退城市道路一定距离,留出一定长度的缓车道,避免影响市政交通。
        3.2 功能设置
        院区内原有医疗综合楼及医技辅助楼,在考虑医疗功能扩增的同时对原医疗功能的联系方式,医疗功能进行全面梳理、整合。
        总体功能将老院区医疗综合楼设置为门诊功能为主,将老楼的急救急诊、骨科门诊、产科门诊、口腔科置入新楼之中。将原医技楼及影像楼拆除后将主要医技功能及影像功能置入新楼之中,新老楼之间通过4,5,6层的公共连廊相连接。将新楼和老楼的手术布置在同一楼层,通过连廊连接,使手术间在空间上贯通,便于实际运作。

        新建的医疗综合楼功能为急诊、门诊、医技、手术、住院,患者仅在上下贯通的公共空间穿梭,形成不穿科的布局,大大缩短了路线及人流交叉。垂直交通:将门诊,急诊,医技功能垂直叠加布置。横向交通:通过连廊的形式,跟老楼进行横向连接。真正做到整个院区功能衔接的完整性,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整合后的功能布置图见下。

        区域公共卫生中心的功能分区:一层设置发热门诊、CT、 DR、PCR实验室,二层设置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肠道病房、肝炎病房,三层肝炎病房(28床)、设备用房,四层呼吸道传染隔离病房(14床),五层产科病房(1床)、负压病房(4床)、产房、手术室。
        由于医疗综合楼面积有限将行政办公集中设置在科教行政楼中,科教行政楼首层为公共区,主要包括报告厅、院史室及相关门厅和办公室,其上主要为教室、实验室及相关办公、科研教学空间。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首层为居委会、街道食堂,二层为健身房、舞蹈室、展示厅和卫生服务点,三层为社区图书馆、东方信息苑,四层为老服务中心,五层为多功能活动厅及相关活动室。
        新建地下室一层为员工餐厅及厨房、营养厨房、核医学(PET-CT,SPECT-CT各一台),设备用房及地下车库,地下二层为放疗科(直线加速器一台)、设备用房及地下停车库。
        结合现代科技优化功能流线的布局,提高管理效率,本项目在老楼和新楼同时引进中型箱式物流系统及机器人,将静配中心及消毒供应中心、药库等物资通过垂直及水平物流交通系统输送到各使用点,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功能布置上体现以人为本,我们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尽量把一些相关科室就近布置,如本项目中将妇科门诊与B超尽量靠近布置;手术科室和ICU尽量靠近布置;急诊及急诊病房就近布置,急诊病房布置在急诊的正上层等,尽量将医护及病患的流线缩短。
        3.3 建筑形象
        建筑设计从院区整体建筑风格考虑,新建建筑中,总体采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延续老建筑的文脉特征。通过采用条窗的造型与东侧的老建筑产生呼应。底层采用落地玻璃窗,形成虚实相间的美感。窗间墙的错层设计,给立面增添韵律感。四周采用圆角设计,增强建筑的柔和感。通过层层跌落的方式,及使用大悬挑设计,赋予建筑灵动感。墙采用灰白色的石材,并在层间增加金属装饰线条的勾勒,增加了立面的线条营造出轻盈感。退台考虑设置景观绿化,给建筑增添了色彩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建筑不再是冷冰冰而庄重的建筑,有了自己的灵魂。呈现出时代性和标志性的特征,增强了建筑的辨识度。(图2、3)

         3.4 环境优化
        “环境的治愈性”,逐渐被医院建设方所重视,打破了传统医院重建筑轻环境的格局。本项目对整个院区进行环境整体优化,除了对原绿化进行调整外,充分利用建筑垂直立面、屋顶花园、连廊空间,为占地面积紧张的医院空间,带来生态绿色的生机。增加了下沉庭院及跌级绿化等景观空间,提升了整个医院环境效果。地下一层围绕下城庭院布置了餐厅功能,改善了就餐环境。好的医院氛围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趣,同时也给患者、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憩空间。
4、施工分期策略
        原有院区西侧靠近新增用地处为医院原有的部分能源中心和零散医疗设备用房,由于新增用地布置项目功能较为紧张,设计基本满铺布置,且新大楼与老大楼之间设置为院区入口广场,因此能源中心与医疗设备用房需拆除置换至其他区域。
        考虑到原有能源中心及大型医技搬迁对医院日常运营影响较大,建设前期阶段将冷却塔、溴化锂直燃机、变电所、影像楼、医技楼变电所予以保留。待新建部分完工后将设备逐步迁移到新建楼,再将原建筑拆除,进行二期施工。因此对一二期施工的分界线的合理设置尤为重要。既要满足基坑自身的安全性又要确保原老楼的结构安全稳定性。
        过渡建设计划:新建部分拆分为一期和二期,及对原地上的职工食堂建筑进行改建,将原有溴化锂直燃机、冷却塔搬迁入原有食堂,将院区原有变电所迁入一期地下室。将影像楼的MR设备迁入一期医疗综合楼的地上一层。最后将原有建筑拆除,再开挖该部分地下室,以实现功能的平稳转换。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中的一些老院区本身前期规划的不全面,又经过了多年的自身发展,及周边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院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对院区的后续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建筑师通过对医疗环境的重新梳理和整合,为做出一个有人文关怀的医院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汪铮,陈剑秋.绿色医院环境资源的开发整合共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绿色设计探析[J].绿色建筑,2018,10(04):8-11.
[2] 江立敏 周亮 黄凯峰 从微观到微创新 --改进医疗建筑设计的六种途径. 时代建筑2020年第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