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迎 黄军华 于春佳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 天津 滨海新区300000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是业主将一个工程项目的全部施工内容,发包给具备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因此,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的对象是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是由施工总承包商对业主负总责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这种承包模式的组织结构包括了总承包商及其管理的专业分包商和劳务分包商。总承包商对分包商实行统一管理、监督和协调,分包商按照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商负责。承包商获得一个建筑工程的施工总承包合同后,如何管理好工程的施工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管理上讲,它涉及项目管理机构的设置,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进度管理、造价管理、合同管理和现场管理等;同时,随着专业化的分工发展,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此暂不做详细讨论,仅从总承包商自身管理方面做一些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施工项目;总承包;管理措施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建筑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情况,例如施工过程中频频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等等。这就需要通过应用和推行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规范我国的建筑施工市场。
1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
所谓的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具体指的是由业主方对多个或一个施工单位进行委托,要求其组成施工联合体。施工联合体是建筑施工中的具体管理单位。其他分包单位则由业主委托其他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建筑施工市场,导致了一些负面情况,例如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安全事故屡禁不止,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豆腐渣工程频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这也暴露出我国在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查工作中存在漏洞。
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如果不使用有效的质量监督手段,难以及时鉴定处理各种质量隐患和问题。导致施工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项目管理不善。项目管理指的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材料、机械和人员等方面的管理。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施工工艺进行施工,或者没有严格的检查施工材料和机械的质量,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都会造成极大的质量隐患。从业主的角度来说,与使用阶段相比项目的建设阶段毕竟是短暂的。要业主自己来培养一支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项目管理队伍是不可能的,业主既没有这样的资源,也没有这样的时间,这也是造成我国建筑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
特别是专业管理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更加加剧了建筑市场的混乱。因此施工总承包模式应运而生。施工总承包模式进入我国的时间较晚,当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工程总承包的建筑市场。当前的建筑工程中,主要由业主自己成立基建班子来进行施工和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的模式在一些建筑企业中已经开始实行,但是业主方也会在审批和资金方面进行一些限制,从而保障投资力的最大化。这也难免影响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本文认为应该对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2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存在不足分析
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其中仍旧存在诸多不足,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组织结构不合理
受到计划经体制的影响,我国施工企业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到位,地区分割情况较为明显,经济规模难以壮大,在专业性、合作性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2.2宏观管理不到位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施工总承包管理还是卓有成效的,这不但体现在降低成本、缩短工期上,还体现在不断提高的工程质量上。但是总承包管理毕竟不是项目经理部管理,采取微观的管理方式虽然可以取得短期的效益,但是无法取得长期效益。很多企业在模式学习、实践上都还存在较大的问题,缺乏对国际承包商的惯例的了解,也不是很了解WTO知识,难以有效地区分总包与分包的责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难以获得最终的胜利,沦为外国承包商的二、三包。
2.3人员素质比较低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建筑方面的人才却仍难以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企业中存在的管理人才过多,缺乏专业的建筑人才与复合人才,真正能够同时掌握英语、管理的人才十分稀少。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新材料、技术、工艺越来越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外贸代理、融资等方面的人才也十分缺乏。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这就导致了施工总承包管理的效果不甚理想。
2.4二级分包市场不健全
从国际大承包商的管理模式来看,其一般不存在自己的施工队伍,在取得了总承包的资格之后,将相应的工程转包给专业分包商。相较于国际总承包管理来看,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则至少需要完成工程的结构工程,其他的才能进行分包,这就对我国企业的市场占领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3.施工总承包管理措施
3.1加强资源整合
加大推广责任工程师制度.培育复合型管理人才。在责任工程师制度执行中.应强调现场工程师在项目上的综合管理作用,要求相关工程师在项目经理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某区域或某分项工程从计划到技术、质量、安全等全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下出现的技术、质检、安全、商务等相关部门间存在的交叉管理现象.依其实现对总承包管理的优化.实现责任工程师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2集中资金,提高使用效率
对项目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的管理模式.在收到工程款后统一汇入专用账户,由企业统一按计划拨给区域公司或项目。并可采取在主要区域或项目部设立资金项目经理以代表集团进行资金的集中.通过该措施可提高资金的效率.对平衡企业资金、环节资金紧张的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项目资金使用无预算以及支出失控现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劳务基地并签订用工协议.对大宗材料实施集中采购,零星材料实施包干或限价采购.采购过程实行招标采购,转变传统的分散、不透明的采购为集中、公开采购,实现一定程度上采购成本的降低。
3.3强化成本控制
在项目成本管理中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制.项目中标后通过标价分离的方式确立项目责任成本,企业与项目经理签订目标责任合同书以明确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指标,项目经理则可将该目标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个岗位和员工.施工期间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对进度等进行考核,便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纠偏。积极采用专业分包模式以提高项目利润水平,由于各专业分包是生产实施中心,积极采用分包竞争机制,最终以合同形式明确总、分包方相关责、权、利。从管理机制上杜绝总、分包方由于责任不清等原因导致的质量、工期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若条件允许还可实行风险抵押模式,以其有效带动分包和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心。
3.4加强合同管理
增强合同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是总承包管理的重要法律保障。首先实行合同交底及履约警示以增强员工的合同意识.尽量减少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行为,并对合同履约过程实施过程监督。若出现与合同发生偏差要及时发出履约警示,说明其风险程度及经济后果和不良履约行为:导致的后续工作的被动程度,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违约损失提高企业履约能力。
总结
本文对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翔.建筑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分析与改进[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01).
[2]李之政,张怡.大型工程项目施工总承包若干问题研究与实践[J].施工技术.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