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4期   作者:弓二魁 姚俊帅
[导读]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弓二魁   姚俊帅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人们青睐的建筑类型。装配式建筑的电气设计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明确装配式建筑的实际电气要求,结合实际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电气方案。分析装配式住宅建筑中的电气管线体系,从而总结出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管线体系
前言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再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装配式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大大提升了施工进度、效率,进一步降低了工程造价。构件在工厂完成预制后,直接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大量减少,因而更加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对预留孔洞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如装配式建筑为混凝土结构,要求在预留预埋时尺寸、位置尽量精确,否则现场重新开槽、开洞,增加施工难度,甚至影响结构安全。
1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于2014年正式提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自2015年以来,我国装配式建筑规划不断被提出,《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布决定了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住建部、国务院出台了多种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意见及指导方针,其提出了对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各项要求,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2装配式住宅的特点和优势
        装配式建筑的大部分构件如内外墙板、叠合板、楼梯等都是在工厂内完成的,有效地缩短了施工周期,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其次,装配式住宅施工时主要是装配构件,节约了施工现场的水电,节省了施工时间。施工时带来的扬尘和噪音污染较少,较为绿色环保。另外,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性价比。
3装配式建筑电气总体设计流程
        相关设计人员在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完整性原则。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过程中,应以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为基础,不断优化整体设计流程。在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总体规划。然后根据方案内容对施工图进行有效修改,设计方案需要在后续设计工作中不断深化,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施工图进行有效改进。然而,装配式建筑的电气设计不同于传统住宅。在装配式住宅的电气设计中,需要根据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电气设计。而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后续的设计工作要经过各方确认后才能进行。但在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过程中,除了这些前期工作外,还要根据实际设计要求和构件厂的要求,对设计图内容进行精准的构件设计。在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过程中,由于整个构件厂的生产速度比较快,相关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要在墙壁或其他位置留出一些孔洞,方便后期开槽工作,这就要求相关设计人员要顾全大局,进行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要准确界定电气设计的位置,全面调整机电管道的碰撞位置。在后续设计过程中,可将相关设计内容交由专业人员审核,不断提高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深度,在最终设计阶段,与厂家确认室内机电设置和孔洞位置,确认无误后才能完成整个设计工作。
4装配式住宅电气设计探索
4.1叠合楼板
                装配式建筑、预制楼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的主要使用方式。首先在加工厂生产预制底板,运至施工现场吊装固定,然后浇注固定在现场。

这样可以保证建筑具有一定的承压和抗震能力,缩短施工时间,需要提前预留电气专业设备,在施工现场预留管线,将隐蔽管线铺设在叠合板现浇楼板内。
4.2装配式墙板
        可分为内墙板和外墙板,根据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土墙板和轻质墙板。装配式墙板需要提前制作,施工现场只负责安装拼接,装配式墙体中的专业电气设备和管线需要提前设计,在墙板制作过程中要预留管线和位置,施工现场安装。
4.3装配式住宅电井位置的合理选择
        电气变配电所应位于负荷中心,缩小低压配电线路半径,降低电能损耗。节约有色金属的使用,降低电压损耗,提高供电质量。目前装配式住宅一般为2~3户。通过电井竖向供电,使水平供电半径较小并降低电压损耗,满足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预制板偏远区域的内部设计有多种管道和垂直桥梁,而电井内的地板则需要有预留的开口,大量的管道埋在墙上,所以在选择电井位置时要避免预制板的偏远区域,以防止住宅预制件中存在大量管道。
4.4电气管道和墙体
        为确保电气管道能够埋入结构墙内,首先必须确保电气管道的最大外径不超过板材厚度的1/3。电气专业要对电气管道的外径有足够的了解,要与建筑结构专业确认叠层的现浇层、找平层的厚度等信息,才能确定电气管道可以使用的最大直径。如果有管道穿越,厚度超标,要与其他专业人员协商是否可以增加板厚。如果不是,则需要对管道的路线进行优化。同时,在实际工程计算中应考虑施工误差等各种因素。预制组合板的桁架钢筋高于预制板表面。当电气管道与桁架钢筋相交时,应考虑桁架钢筋的高度(约30mm)。
4.5电气管道预制墙体中的钢筋和结构特点
        钢筋在结构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气专业配合结构专业时,既不能折断这些钢筋,也不能要求它们绕行。因此,应尽可能减少管道对钢筋的穿透。同时,预制墙中的钢筋与预制墙中的面筋之间的距离是电气管道与接线盒之间的路线,两者之间的空间有限,应尽量优化电气管道,以减少管道和交叉;对于一些较大的交叉节点,应与结构确认是否可行,以免造成施工困难。
4.6电气管道连接
        这里电气管道连接分为两个方面:①预制墙与现浇层之间的管道连接。②预制墙与预制墙之间的管道连接。预制壁中的管道连接到现浇层中的管道。因为现浇层中的管线不是一次性定位的,后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所以可以先定位安装现浇层中的管线,再通过调整现浇层中的管线与其进行可靠的连接。由于工厂内预制墙之间的管道均为一次性浇筑,因此要求做到两点:①准确定位管道,将误差降至最低。②设置适当的容错空间,使管道铺设具有一定的纠偏能力,方便连接操作。这个容错空间就是在两条管道的连接处留出一个连接槽,这是基于把所有管道放在两个地方的原则,通常是200~300mm。管道连接后,就地浇注合拢连接槽,预制墙中的管道与现浇层中的管道连接时也可应用该方法。
5装配式智能建筑BIM技术应用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设方式的重大转变,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强调技术体系的融合协调。随着装配式建筑施工体系的不断成熟和信息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筑相结合的装配式智能建筑将是新时代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在设计阶段,各专业设计人员可以利用BIM技术实现并行协同设计,专业设计信息实时交换,自动检查不同专业之间的碰撞情况,使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中的综合管线设计更加准确合理,设计模型显示更加直观,生成设计施工图,从而提高设计精度和设计效率。
结束语
        就上述分析来看,装配式住宅在电气设计过程中的要求较为严格,不仅需要做到点位精确设计,也需要施工人员对安装过程的充分了解。同时还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出具有针对性、高效性的设计改动。我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造价高、缺乏管理监管、技术落后等问题是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探索解决,力争全面提高我国工业化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装配式住宅产业走向生产工业化、施工装配化、技术精良化。
参考文献
[1]黄兆阳.装配式住宅建筑电气设计的管理[J].河南建材,2019(6):186.
[2]王圣杰.装配式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及解决方案[J].江西建材,2020(4):7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