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4期   作者:刘朋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不断发展防汛抗旱事业。在防汛抗旱工作中
        刘朋
        济宁市任城区水务局  山东济宁 2721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不断发展防汛抗旱事业。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强化对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应用,利用互联网环境发挥大数据的载体作用,突破人工智能水平,保障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关键词:防汛抗旱;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
引言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在全国防汛抗旱事业中大大提升了应急反应速度和防汛抗旱能力,减少了人员伤亡数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但与信息化技术在其他应用的成就相比,如今的防汛抗旱信息技术没有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信息水平相匹配,依旧存在不足,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新形势下,国家对防汛抗旱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需求为导向,提高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整体水平。
        1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在新形势下,社会公众也非常重视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但是仍有一些城市的排水设施改造难度比较大,影响到防汛安全,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城市抗洪工程体系,满足各级指挥机构的多元化信息要求[1]。各地区要完善防汛抗旱机构,不断拓宽业务种类,在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空间布局,做好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等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为了积极应对挑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提高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业务水平的专业性,完善视频监控体系,统一数据库体系,提高数据的精准性,拓展数据覆盖面。强化预报预警服务,结合专业数据和民众安全,将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证预报预警服务的多元化和精准化,使防汛指挥智能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2新时期下国内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应用的挑战
        近年来,城市内涝、洪灾、旱灾情况时有发生,国内防汛抗旱事业必须及时创新,但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城市核心排水设施改造困难大,给城市防汛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形势下防汛抗旱工作要做好防大汛、抗大旱业务需求量的分析工作,为防汛抗旱指挥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防汛抗旱信息,加快完善国家防汛抗旱工程系统,提高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水平。
        3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3.1加强监测站网建设
        监测站点是水情信息采集传输的基础,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监测站网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文站网规划,优化站网布局,加强水文监测设施建设,提高江河湖库水文站网的覆盖率,补齐中小河流、小型水库监测预报预警设施的空白。2)加强水文测报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广泛采用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终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遥感遥测、视频监测等新科技,推动水文信息测报的智能化发展,提升水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方面的能力。3)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3.2强化移动端的开发与应用
        水旱灾害具有突发性强、信息采集环境差、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工程险情、实时灾情的获取以及调度指令的及时下达始终是薄弱环节,但随着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功能的不断完善,各类移动设备为信息随时查询和实时采集提供了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强化移动端应用,特别是要强化移动端的实时信息采集上报功能开发,实现移动设备信息查询和信息采集两大功能,确保后方信息与前方信息在内容上和时间上完全同步、高度一致。


        3.3完善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利用人工智能和遥感监测技术等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将各种通信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拓展应急通信保障通道,实时监测雨水情和工情等,智能感知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化的预测,利用多维耦合计算模型计算洪涝情况,构建综合应对平台,使预警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不断提升。根据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业务需求,确定重点应用和项目发展方向。重视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如果某地区的防御能力存在滞后性,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加大力度建设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使城市整体防御能力得到提升,保障城市防洪安全性。
        3.4资源整合共享成果
        在电脑端,集成开发了珠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会商平台,对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模块或服务资源进行抽取封装,集成整合成统一的电脑端展示平台,着重基础数据和业务应用成果展示。系统提供全面的实时监控和预警,集成了丰富的气象信息产品,采用便捷多样化的查询方式,对水利“一张图”进行多样化表达。在移动手机端,集成开发了珠江防汛通软件,将珠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相关信息集成整合在移动手机端,为工作组和专家组提供及时、方便、可靠的相关信息。
        3.5强化水工程防洪调度信息化支撑
        在推进水工程防洪联合和多目标等调度的前提下,涉及的工程数量和考虑的效益需求越来越多,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须从以下方面强化水工程防洪调度信息化支撑:1)进一步构建水工程调度规则库和雨情、水情、工情、灾情数据库,以及预警发布、工程调度、人员转移、险情抢护等决策信息数据库。2)充分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水工程调度的业务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达到全流域洪水预报和工程调度成果的自动计算、生成、输出、比选,推动由人主导的经验调度向计算机推送结合人机互动的智慧调度转变,不断提高水工程联合调度的现代化水平。
        3.6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在信息化时代,防汛抗旱工作过程中也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大数据技术分类处理有关水旱灾害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等,考察历史水旱灾害数据,精确把握水旱灾害防御事件的特征和实际情况等,结合风险监控数据等,确定风险发生条件,实现情景感知,提前识别各种不利条件,有效预防灾害,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范围,自动感知重点部位和重点领域的运行情况,及时排查水旱灾害,降低灾害的影响力。结合监测结果,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确定洪涝发展形势,及时确定应急预案,调度抗灾需要的物资,降低灾害的影响力。
        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迈入新时代,对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保障防洪和供水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水旱灾害防御离不开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支撑。“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针对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技术体系,广泛采用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努力补齐信息化在监测预报预警和水工程调度等方面的不足,不断提升信息化对水旱灾害防御的支持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坚持底线思维严格落实责任细化防御措施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J].中国防汛抗旱,2019,(9).
        [2]我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水利部安排部署水旱灾害防御重点工作[J].广东水利水电,2019,(8).
        [3]王毅,刘洪伟,霍风霖.新形势下北京市防汛抗旱及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9,(3).
        [4]尚全民,褚明华,闫永銮,等.2020年全国水库防洪调度实践与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20,30(12):1-4.
        [5]马建华.2020年长江流域防洪减灾工作实践及思考[J].人民长江,2020,51(12):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