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涛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基于对PET-MR设备的配置分析,简单介绍此种诊断设备,阐述设备PET-MR的基本配置标准以及设备选型。进一步以设备优化实例研讨设备优化的可行性与设备的实际改良成效。
关键词:PET-MR;配置要求;外壳;扫描筒
引言:近些年,我国医疗水平得以高速发展,各类大型医疗仪器的配置规模逐步扩大。设备在临床应用中,对于肿瘤以及心脑等病症的诊断准确度及高效性、治疗效果等方面均展现出其价值,在国内的医疗机构内实现有效普及应用。解决了的不足,提高了诊断效率及准确度。
一、PET-MR设备配置
(一)设备概述
PET-MR是把PET与MR协同搭配在一组机架中,把前者放在后者中,患者进行一次扫描便能完成代谢及功能等多方面的人体情况,确实达到同步采集信息的效果。该设备内装置MR体线圈,以及直径为的晶体环。还包括光电转换装置、MR梯度线圈及朱磁场线圈等。该种结构配置的设备,其和常规的诊断仪器相较应用优势在于:首先是先进性,此设备系统实现两项仪器的集约化,能同步完成患者的全身检查。发挥出MR仪器在分辨率、对比度和PET仪器在灵敏度及特异性方面的特点,把功能代谢及解剖软组织的数据融合在一起,为高效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予以真实的影像信息。其次是安全,因为MR仪器不涉及到电离辐射,不会对患者原本的身体机能造成不良干扰,能重复检查的安全性。另外,该设备系统内还包含SAR,可对电磁辐射的防范提供进一步的防范功能,Tim的加入,优化扫描过程,提升患者检查的舒适感。此外,PET在检查期间,实际应用的显像剂不多,且辐射剂的使用量也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因此,使二者联立后,能有效消除PET-CT设备系统下的高辐射问题,确实提高检查的安全性。最后是更为可靠,使用该系统检查身体,能直接得出两项数据,从某种程度上可降低误诊的概率。直径为的检查空间,不会被测长干扰,同时,借助能有效对信息加以衰减校正。可节省二者单独检查的时间,加之扫描孔相对加大,能减轻患者在检查时的心理不适感。
(二)配置要求
1.准入标准
近几年,需要使用检查的患者规模逐渐扩大,单就一个省便能达到是数千例,为提高医疗水平,医院需明确系统的准入标准,并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良。
2.场地人员
基于我国甲类医疗设备的配置规定,要求医院为此提供基本的配置条件。具体而言,其一,要求仪器至少拥有三台,且设备至少拥有一台;其二,医院内的场地与基础设备均需达到对应等级的医疗卫生条件;其三,医院内存有并应用放射性药物必须达到本地相关规定标准;其四,针对电磁以及辐射危害有成熟的防护举措;其五,医用仪器的质控系统、软硬件配置以及信息化方面均需健全。另外,医疗人员方面,需兼顾数量与质量,医师人员需拥有和影像专业经验以及培训经历等,同时还需配备技师及化学师、保障人员等,确保人员配置符合有关政策标准[1]。
3.经济效益
在投入应用后需要付出较多的保养维修成本,受到费用的制约,所以患者检查费用会相应提高,在使用此类医用仪器时,需综合考量成本和效益问题。首先是设备本身的成本费用,主要有采购费用、养护成本、应用药物及耗材成本、水电费、专业团队薪资等。医院需结合本院的检查频率,确定大致的成本耗费。其次是检查收益,根据该检查项目的定价以及检查频率,计算年度的收益总额。最后需计算费用回收时长,综合上述三个指标,确定经济效益。
(三)设备选型
在取得相关许可证明后,可结合本院的情况确定仪器的型号,在此之前,需要掌握有关的结构体系和关键技术等。一方面,内部结构。我国在此方面已然经过数年的实践与发展,应用技术也在逐步成熟中,其内部结构规划和有一定差异。后者结构内部包含两台探测设备,空间分布方面采取前后独立设置的状态,由此造成使用该仪器进行检查,无法同步获取多项数据。反观前者,采用多层镶嵌的方式,把两类功能混合起来,能同步获取索要采集的信息。另一方面,有关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性能,可分成三个模块,即。
在此类医疗设备出现的初期,内的无法在内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主要是由于前者占用空间较多,无法完全安设在后者内,而为实现二者的整合,在该研发阶段,选择应用替代,继而创造出第一台的医疗器械。即使的实际增益效果相对偏低,但能满足体积上的整合需要,而光电转换率相对偏优,能维持正常的运转状态,但存在时间分辨率方面的问题,不能应用技术。在探测装置不断成熟中,的费用减少,且在时间分辨率和增益两个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确实能替换。和对比,该项技术的增益较多,不易受到磁场的干扰,尤其在时间分辨率指标上,有相对更佳的表现。此外,能应用技术,达到探测装置的数字化发展需要。设备其余的技术要求和一致。的技术参数主要有侧磁体、梯度、射频系统以及工作站、扫描参数等,因为其成像方式比较特别,所以在结构整合设计时,需综合分析其和的质控系统、放射源等多项技术中,是否具备兼容性。通用的配置要点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患者检查的环境,包括床体的承重限值、位置最低限制、扫描长度及范围、照明、双向通讯等;另一方面,其他的辅助性部件,涉及到校正源总量、核素以及活度、激光相机、彩色打印机及通风、防磁耳机等[2]。
二、PET-MR诊断设备优化实例分析
笔者参与的设备优化项目中,仅涉及到该系统设备的外壳部分,优化目标是保证设备外观的基本审美需要,同时还应方便后续投入应用后的日常维护标准,达到基本上的功能性需要。基于医院原有的,整理出需要进行优化处理的主要应用问题,由此开展相关的结构设计优化,改进医疗设备的外壳结构,为患提供更为舒适的治病环境。具体完善优化项目包括:
其一,在仪器系统完全实现集成化的前提下,为降低患者检查过程的不适感,根据设备优化项目需要,在设备结构原有噪声程度的基础上,把加权噪声控制在之下。经过对设备结构系统的分析,确定该仪器产生噪声的区域为梯度。基于原有结构的噪声过大问题,制定优化方案。在磁体梯度的两端与设备外壳之间构建出声腔,为控制设备运行的音量,应添加隔音手段,以隔绝患者对声音的接收。具体是在外壳的内壁区域,全部贴上吸音棉,由此起到阻隔的作用,可以有效削弱生声能,继而使检查期间患者听到的造成有所降低。本环节改进举措,确实把设备的加权噪声调整到。
其二,的扫描筒区域。在原本的系统结构下,射线衰减的情况比较明显,容易影响最终的检查结果。此外,该空间还存在使用安全的问题,这是因为扫描筒的筒壁厚度较小,容易发生变形,并且总体界面属于半圆形,并非完整的圆筒形结构,造成安装难度较大。本此优化改进中,分别针对扫描筒的两个问题进行调整,并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射线衰减。在保证X射线穿透率达到97%以上的基础上,摒弃以往的制作材料,改用玻璃钢制作扫描筒,筒壁的厚度在左右。由此提高射线的穿透率,避免在其通过筒壁期间,能量有所减弱的问题。另一方面,扫描筒安装难度大的改进应对。由于筒形本身的控制性不佳,先将其中的一端固定起来,另一端则安设板,对扫描筒产生挤压的作用力,该种结构有效解决安装难度高的问题。
其三,散热区域。在设备的孔径中,安设较多的电子元件,在患者检查期间,各元件会同时工作,短时间内便产生较大的热量,加之内部空间有限,较多的热量不能立即消散,提高设备负荷,容易加大仪器的故障发生概率,增加后期养护运维的成本,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还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孔径内额外装设风道,专门负责各电子元件的散热。最后通过理论层面上的计算以及实验测量,确实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
其四,侧壳共用模具。设备的侧壳与其他个别医疗仪器的形状一致,仅有在长度方面略有差异,差值达到。对此,在原本侧壳结构的基础上添加活板,弥补在长度上的不同,实现一模多用。简言之,在制作A类产品期间,不必增加模板活块,而制作B类产品中,使用的模板安上活块,继而达到共用的目的,以合理缩减设备配置的成本[3]。
其五,孔径内的光环境。因为受到系统内部空间的制约,造成无光环境安设的位置。面对该种情况,决定将光环境安设于后端喇叭口的位置,同时在通风罩的区域,预留灯带,使得光线能通过出风口,来到孔径内,保持内部的明亮。
结束语:通过调整的外壳结构,解决该医疗设备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如散热、扫描筒安装等缺陷。并且采取添加活块的方式,实现侧壳共用,有效降低成本费用,保障医院的根本经营利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检查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宇.以PSMA为靶点的肿瘤分子影像诊断与免疫治疗初步研究[D].导师:秦卫军;温伟红;康飞.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9.
[2]沈文斌.双模态分子影像参数在NK/T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价值研究[D].导师:李彪.上海交通大学,2019.
[3]张思义,胡长涛.PET/CT与MR多模式分子影像技术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