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玺 王园
泰安市宏信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摘要:泵房一般由前池、格栅过滤间、吸水井和水泵设备间等几部分组成,大多数原水泵房还兼顶管工作井的功能,泵房系泵站工程中最为重要的设计主体,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实际效益,应重视泵房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目前在泵房的基础工程中,模板工程仍会出现支承强度及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钢筋工程也有变形及焊接残缺等问题。因此本文将泵房施工方案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总结了各阶段施工工序。并提出泵房基础工程、主体结构、砌筑的施工要点,分析施工重难点及解决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泵房工程;模板工程;质量控制
引言
随着城市迅速发展以及产业、人口积聚,城市供水需求不断增加,近几年来日均供水量增速达10%,提升水资源的水质、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成为必然。伴随着千岛湖、钱塘江等多水源供水,城市居民的饮水品质和供水安全得到提高,同时对水泵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设备的精密度也就越来越高。通过水源更换对设备的影响分析,同时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引导,向节能减排目标发展,对某进水泵房给水泵进行设计、更新改造,提升给水泵的使用效率。
1需要解决的问题
1)水泵房管路各类仪器仪表较多,缆线错综复杂。在通讯网络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机器人组网简单,后期维护方便,及使用稳定可靠。2)机器人供电方式选择,需要考虑设备供电方式可靠,供电电压稳定,后期维护量小,维护成本低等问题。3)水泵房内泵体、电机、管路和缆线较多,可用空间狭小,需综合考虑巡检机器人行走轨道布置简单。4)机器人需完全替代人工巡检,需具备识自动别泵房各类仪器仪表数据、电机温度、声音异常识别和环境温度监测等功能。5)机器人控制必须同时具备自主巡检、远程控制、且可与泵房自动化系统实现联动控制等功能,并根据机器人巡检识别到的数据对设备故障进行预知预判,从而为无人值守泵房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2水利工程中的泵房施工技术分析
2.1模板施工
泵房承台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即进行柱、墙施工,墙柱钢筋、模板要严格按弹出的柱、墙位置墨线进行安装,墙柱先绑扎钢筋后装模板。其中应注意如下要点:(1)有管道穿过墙身时,应预先安装防水翼环套管。外墙模板的拆除必须在外墙混凝土浇完3d之后进行。(2)外墙在底板以上500mm处留设施工缝,安装止水带。(3)顶板和梁的模板采用40mm厚直边板,模板垂直支撑采用门式脚手架,架间设剪力撑,架顶排布托方、钢筋梁承受荷载。(4)底板外侧边模、承台侧模及基础梁内模均采用120mm厚砖模,如有必要对砖墙采取加厚措施。砖模砌毕,检查、校核砖模轴线、几何尺寸及支承强度和稳定性,使之符合验收规范要求。
2.2给水泵的相关技术参数
某的水源更换水源之前,进水泵房原给水泵已经运行长达8年之久,设备已出现老化,技术人员通过使用BSC-3手持式泵效率速测仪器对1#~5#给水泵效率测试,水泵效率下降到只有60%左右。另外钱塘江水源水质较低,已经对水泵造成空蚀、气蚀等伤害,因此给水泵出现偏离高效区运行的现象。给水泵的技术参数主要是流量和扬程,水泵的选型设计要保证其流量和扬程能满足实际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并确保水泵能在高效区域长期稳定运行,满足节能减排降耗的经济运行要求。实际上,自来某进水时会涉及到多台水泵同时运行,不仅要考虑单台水泵的运行效率,还要考虑多台水泵在并联工作时也能高效运行;因此需要对给水泵的整体运行效果进行综合考虑,避免水泵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出现过载、空蚀、气蚀等问题,满足运行管理要求。
2.3泵房构筑物结构类型的选择
为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应实施合适、可靠、经济的施工方案,结合各施工方案特点,初步分析可以有以下三种施工方案:方案一:采用基坑开挖、浇注混凝土、土方回填的施工方案,开挖边坡为1∶2,采用土方分层开挖,自上而下全断面一次挖完,在距地面3m深处设置一个台阶,台阶宽度为3m,该方案土方工程量大、工期长,会影响堤防安全性。方案二: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基坑支护、土方开挖、浇注混凝土、土方回填的施工方案,该方案土方开挖量小,但由于混凝土灌注桩需要达到强度后,才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工期较长。方案三:采用沉井结构方案,沉井结构方案工期短、开挖量小,不影响堤防安全。综合考虑以上三种施工方案的优缺点,前池、泵房、防洪控制闸采用沉井结构方案。
2.4沉井和打桩施工方案的选择
沉井和打桩施工方案一般有“先打桩、后沉井”与“先沉井、后打桩”两种。方案一:先打桩、后沉井。即先进行灌注桩的施工,再进行沉井施工。优点:(1)施工工作面平坦,利于施工平面布置,桩基施工和沉井施工相互不干扰,施工便利,可缩短工期;(2)在基础处理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和密实度后进行沉井施工,可防止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如沉井下沉时带动周边地面下沉,导致邻近建筑物、设施等沉降开裂;如沉井在软土层发生突沉,沉井发生严重倾斜,引起井壁、框架等结构破坏和施工人员伤亡。缺点:(1)由于桩基础在沉井制作前先行打设,沉井下沉过程中,沉井外围一定范围以及深度的土体,将从刃脚底部涌入,井内、隔墙下方土体受挤压向井格内水平移动,使已打设的桩体发生水平位移、倾斜,在沉井刃脚处会发生断桩现象;(2)工程措施费较高。方案二:先沉井、后打桩。即先进行沉井施工,再进行灌注桩的施工。优点:(1)对桩基的扰动影响较小;(2)工程措施费相对较低。缺点:(1)软基上进行沉井下沉,可能发生突沉,导致质量安全事故;(2)施工条件受限制,不便桩基施工;(3)桩基设备运行的振动等,可能使已下沉就位的沉井结构,发生沉降、位移或倾斜。
2.5主体和安装交叉”施工组织模式
主体和安装交叉施工组织模式,即在进水流道施工完成后启动安装,然后进行蜗壳施工,同时在基座施工完成后即进行下支撑环的二次灌浆,待蜗壳浇筑完成后再进行上支撑环的灌浆。该模式的优点包括以下4点:1)在蜗壳基座施工完成后即可对下支撑环进行二次灌浆。2)不需要另外配置一套二次灌浆施工模板。3)不需要对二次灌浆支撑环位置钢筋进行二次绑扎。4)便于后期安装方便。该模式的缺点包括以下2点:1)在施工过程中对二次灌浆区拦设施工缝钢丝网无法进行拆除。2)主体和安装交叉施工,造成主线施工工期增长,给后面封顶带来压力。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后可知,由于主体和安装交叉施工更有利于后期二次灌浆,减少对安装的影响,能节约后期处理成本,有效地提高效率。
结语
泵站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多专业交叉的施工过程,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在施工安排时,充分发挥各种设备的特性,进行合理调配,施工中宜多创造工作面,减少设备运行相互干扰。明确各分部分项的主次,确保工程施工的关键线路,合理安排工期,协调各单项工程的进度,减少干扰,使整个工程协调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嘉凤.某雨水泵站主体工程主要设计标准与施工注意事项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4):3-4.
[2]黄文贺,李峰.某大型泵房带桩基的沉井结构设计与施工[J].广西水利水电,2015(6):29-31+37.
[3]陈永彬.对承压水层泵房施工的风险及变形规律分析[J].价值工程,2020,39(1):151-153.
[4]王翯.水电站泵站施工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7):211.
[5]王美英.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设计技术在泵房设计中的应用[J].治淮,2012(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