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张博
[导读] 摘要:社区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空间最基本的“细胞”。
        北京华源厚土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丰台区  100161
        摘要:社区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空间最基本的“细胞”。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推进,不仅要对宏观空间进行规划,也要注重微观功能的配置,未来如何构建安全、便利、健康、符合新型生活和生产方式需求的社区生活圈,让美好生活从美好社区出发,是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要问题。2019年相关部门启动编制《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希望通过对社区生活圈的理念传导与有效实施,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质量,发挥“多规合一”的优势创新政策,多策并举、落实行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社区生活圈、国土空间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一、社区生活圈的定义
        生活圈概念最早源引自日本,是政府为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地区均衡发展而开展生活圈的建设。2018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提出“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生活圈-居住街坊”的设施配套层级。在《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进一步明确社区生活圈概念,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全面与精准解决生活各类需求、融合居住和就业环境、强化凝聚力和应急能力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是涵盖生产、生活、生态的城乡基本生活单元、发展单元和治理单元。
        二、社区生活圈研究现状情况——以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为例
        1、北京市
        2015年北京市颁布《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以人口规模划定设施配置层级,形成“建设项目(A级)-社区(B级)-街区(C级)”三级配套设施指标体系,保障了“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实现全市配套设施的全覆盖。按照层层递进、层层校核的规划原则,北京市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再到街区和地块具体落实一刻钟生活圈有关要求。随着规划政策的不断完善,社区生活圈规划的重心在于对强调对服务设施重要性的再认识,解决现状公共活动、绿色空间营建不足的问题,建立由政府和市场互为补充完善的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的机制。
        2、上海市
        2016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是国内首次提出社区生活圈的城市。《导则》紧密围绕社区生活方式的转型,通过规划语言将15分钟生活圈概念落实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探索存量社区规划的编制方法及实施途径,推动存量社区逐步落实新理念、实现新目标。强调从政府单向决策向“政府、社会、市民”深度协作的转变。目前上海市在重点区域研究“5+3+X”的15分钟生活圈配置要素,应用GIS等技术手段优化服务半径算法,提升服务设施选点落位的精确性和适用性。
        3、成都市
        成都市工作重心聚焦在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与城市社区生活圈相比,乡村社区生活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生产生活高度融合化、配套设施标准化、生态要素多样化、服务范围差异大、社会治理合作共治五个方面。自2017年以来,成都市在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理念基础上,对生产生活需求更高,对生态环境社区治理更加关注,形成治理融合度更高的生活圈形态,同时注重对社区场景的营造,推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转变配套需求为生产生活消费需求的空间单元,实行“1+8+S”按需配置菜单式的配置模式,即1个乡村社区生活圈在8项基本公服配套的基础上,“S”就是因地制宜根据场景营造目标进行设施选配,注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智慧等的有机融合,根据不同的发展需求,逐步完成多元、均衡、高品质的乡村社区生活圈的配置。


        三、社区生活圈研究的作用
        1、实现综合多元化发展
        社区生活圈是一个有机的“微城市”概念,不仅仅指城乡中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社区,还包括商务社区和产业社区。《指南》中明确规划策略涵盖居住、就业、服务、出行、休闲与安全等六大方面。坚持保基本和提品质统筹兼顾,在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公平均衡的同时,重点解决如何适应未来发展新需求新趋势。一方面,精准配置社区公共资源、提供面向不同人群的多元化、特色化、高品质的社区服务;另一方面,鼓励融合本土文化和前沿科技,体现科学性、创新性、智能性,引领高品质生活方式。
        2、优化时空使用体验
        社区生活圈韧性的提升,应契合服务对象、出行规律以及使用频率等要求,实现更便捷的使用与更低碳的出行。社区生活圈整体空间结构侧重以分布式、单元化为主,基于慢行主导的原则,重点对规模集聚型及距离敏感型服务要素提出更为细化的管控要求,也对保障性住房、就业中心、公共服务、公共空间等关联要素的空间布局给予引导建议,通过生活性街道、林荫路、自行车专用道、步行道等组成的慢行网络体系,强化连通共享和有效衔接。
        3、强化需求差异化管控
        针对全国不同地区、城乡不同类型的社区生活圈,遵循“尊重地区发展差异、应对不同人群需求、满足建设用地条件以及适应地方环境特点”,创新定制规划管控要求,加强分类引导、差异管控、特色塑造。通过分析发展阶段、人口特征、用地条件、环境因素对服务要素内容,以及规模性、可达性、效率性、品质性四类指标的影响程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明确配置内容和指标的差异化导向。
        四、社区生活圈规划重点
        1、构筑社区生活圈“三要素”
        强调“以人为本”,要通过规划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社区“单元化”,社会已经进入万物互联的新生态时代,生活社区或社群单元化发展更加重要,社区的功能变得更加复合,既包括生活空间,也包括工作、学习、交往空间。明确时空尺度,精准把控社区功能的步行便利范围,能够从源头上减少职住不平衡、钟摆式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现象,突显低碳、健康、亲和的空间特征。
        2、营造新社区的“三大思维”
        生态思维,即把社区看做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共同体,注重“生态”的多样性、地方特色性和社区的成长性,而不是标准化的生产、复制社区。设计思维,即运用“设计”手段,体现“规划”意图。强调设计思维要突出问题导向,针对人的需求或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相应的规划设计,提供可实施落地的解决方案。社区营造意味着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调整、完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空间形态设计,还要统筹考虑政策方案设计、运行机制设计、管理体制设计,实现多方参与意见达成共识。用户思维,即践行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改变“替民做主”的行政思维,不仅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要有“一切依靠人民”智慧。百姓既是空间的使用者,也是空间塑造者,规划师不仅是专业技术人员,更要成为社会活动家,而政府要成为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的平台,引导大家共建共享,在共同创造中感知美好。
        3、实现社区“微城市”化
        未来社区的功能不仅包括生活、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基本功能,还要应对人工智能、老龄化、少子化等人类生存的挑战,提供促进全年龄段学习成长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因此,“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是未来社区功能的发展方向,社区成为有归属感、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城市单元。每个社区单元蓬勃发展才能催生城市的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