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宇
身份证:1526261992011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非常快速,文中对建筑地下工程防水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筑地下工程防水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关键点;探究
引言
在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综合因素影响下,当前,我国城市建筑中的建筑形式越来越多。值得注意的是,与普通建筑相比,建筑进行了地下室项目的开发和建设,而由于建筑地下室本身所处的位置与环境条件较为特殊,导致其在建筑设计与施工开展中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此外,对建筑地下室设计和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由于其建筑地下室的外墙与底板部分多处于被地下水浸泡的环境中,并且地下室的外墙还会受到地下水体的侧向压力作用影响,而地下室的底板结构则会受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与施工中,需要对地下室外墙进行垂直防水保护,而对地下室的底板则需要进行水平防水处理,以避免地下水作用对建筑的地下室结构造成危害。由此可见,建筑的地下室防水设计不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具有较为突出的复杂性,需要结合建筑设计与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关键点进行准确把握,从而在具体设计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保障其设计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质量水平。
1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在进行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时,需要明确其设计目的及各项基本原则和要求。一般情况下,建筑地下室的防水设计是为了避免地下水与滞留水体渗入地下结构中,从而对地下室的正常使用及其功能产生影响;同时,建筑地下室的防水设计,还需要通过设置和应用防水层,避免地下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等结构材料因受到地下水浸泡而导致材料性能及结构稳固性受到影响,从而对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形成威胁。
在进行建筑地下室的防水设计中,应遵循“防、排、截、堵相互结合”和“因地制宜、刚柔并济、综合治理”等基本设计原则,从而对建筑地下室的防水设计可靠性进行保障,并提高其防水设计方案的经济性与合理性。在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中,上述各项基本原则及要求能够对工程所在地区及其周围的地下水分布与变化规律进行全面、准确与详细的了解,从而确定地下水水位的最大标高,并根据地区的地质与地形特征,从建筑地下室结构与防水材料应用、施工开展条件等因素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地下室防水设计方案的确定,从而对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保障,满足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与施工的需求。
2建筑地下工程防水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2.1防水混凝土施工
地下工程要采用防水混凝土,严格按照设计标准选择水泥品种,碎石、卵石粒径在5~40mm,严格控制含泥量、粗细骨料等,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要求使用外加剂,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拌制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不得出来离析现象,否则需要进行二次搅拌,合理控制塌落度,如果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则需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不得直接加水。采用高频机械将混凝土振捣密实,直至不冒气泡、泛浆为止;浇筑混凝土时要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尽量减少施工缝;混凝土内部的钢筋、绑丝等不得接触模板,如必须穿过结构固定螺栓,则可采用工具式螺栓。混凝土终凝前要加强抹压,做好后续的养护工作。
2.2外挡墙及顶板
外挡墙及顶板可以阻挡地下车库(人防工程)等外侧墙体的水分和潮气,防止水通过墙体渗入地下车库(地下室)内。
地下室如果长期有积水,对建筑物的寿命会是一个很不好的影响,同时也达不到良好的使用功能。在防水施工前,必须充分剖析其防水隐患,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外挡墙处于基础底板和结构顶板的中间部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防水施工过程中,与基础底板防水的延伸衔接以及上翻和顶板衔接处都是防水施工控制的薄弱部位,所预留的防水材料得不到有效保护,会使与基础底板的延伸衔接和上翻与顶板衔接的薄弱部位留下隐患。2)外挡墙不可避免地会有管道管线等通过挡墙进入到地下工程室内,如未采取预埋套管和可靠的控制措施,将是外挡墙防水施工的一大隐患。3)外挡墙在结构施工过程中,均会预留有后浇带,其中有设计预留的沉降后浇带和温度后浇带,外挡墙防水层和保护层施工完成后,一般将进行其外侧和顶部的回填土施工,在回填过程中,若不注意对保护层的保护,不慎破坏保护层,进而破坏了其防水层,经过日积月累水将沿着破坏部位进入造成渗漏水留下隐患。4)顶板后浇带施工中,会有配备塔吊和施工升降机穿过顶板形成施工缝等,因施工期间间隔时间较长,未采取有效措施易造成防水层破坏,易留下防水隐患。
2.3施工缝设计与防水保护
在进行地下室结构中的施工缝防水设计中,由于建筑地下室结构存在的台阶缝、钢板止水带、凹凸缝等各缝隙节点都会成为地下室结构渗漏发生的重要问题点,在传统的防水施工中,通过延长其渗水的路线,即在增加混凝土厚度的基础上,进行有关渗漏问题的有效预防。但这种防水保护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十分完善。针对这一情况,在进行建筑地下室结构的施工缝节点防水保护中,可以采用外贴式止水带及缓膨型的膨胀胶带与遇水膨胀腻子条、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涂刷等方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各种防水保护方法中,对存在预留嵌槽且槽内光滑、坚实的情况,可采用胶带进行防水应用;对表面不够规则的混凝土施工缝,则可使用腻子条进行防水保护;对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虽然其具有施工便利等特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应避免单独使用。此外,对垂直施工缝的防水保护,最好采用带钢丝骨架的缓膨型遇水膨胀胶条或腻子条,并采用混凝土钉对其进行固定,在修理后的基层面上进行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涂刷,以确保其防水效果。
2.4其它防水施工要点
除混凝土及防水层,还要注意做好伸缩缝位置的防水处理。施工前要及时、彻底清理基础层的杂质、粉尘、建筑垃圾等;妥善处理浆管及注浆通道,浆管与注浆通道通常保持50cm左右的距离,大于或小于该距离要及时矫正;为保证注浆操作的稳定性,需要将注浆压力控制在0.4MPa左右,注浆过程中要实时检查,如果发现底部位置出现注浆材料渗漏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另一方面要强化细部构造的防水施工,以保证防水层的整体防水效果及防水性能。施工前根据设计方案预留穿墙孔洞,预埋埋设件可以减少后续施工操作中对防水层造成的破坏,后埋埋设件可能会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冲击、震动等操作导致混凝土出现开裂,从而破坏防水层,最终影响到防水层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地下室防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旦对建筑地下室设计的控制管理重视不足,导致建筑地下室设计的质量出现问题,将会对地下室结构安全及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产生较大的威胁,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从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出发,对其设计开展的关键点进行准确把握,从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措施,对建筑地下室防水设计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保障,不断优化和提升建筑地下室防水的耐久性与可靠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鹏.针对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及渗漏的防治措施研究[J].智能城市,2019,5(5).
[2]陈道棉.浅谈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5).
[3]曹建明,占贤旺.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9(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