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娜 许勇杰
山东协和学院 计算机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展开研究,探讨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从创新创业类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实现工程认证视角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与研究。
关键词:工程认证;创新创业;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1.开展工程教育认证背景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提出以来引起教育界的热议,它是对高等教育工程类的专门性认证,以产出为导向,面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行业标准,提出一定的要求,对申请工程教育认证的高等教育机构给予合格性评价。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七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体系、培养机制、毕业要求等要可操作、可量化、可实现。培养目标的设定要追踪到毕业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确保本专业教育的生命力和质量。
2.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背景
今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为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3.物联网工程行业人才需求背景
“十二五”规划以来,物联网产业先后两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行业具有专业人才短缺、核心技术不成熟、产业标准不统一的特点,亟待高校培养具有物联网专业知识、引领行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如今,教育部先后批准600所高等本专科学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每年有大约十万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踏入社会,并且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物联网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物联网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具有物联网综合性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专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稀少。为了满足物联网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在探索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指出落实专业建设,鼓励高校深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工程教育认证自开展以来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青睐,纷纷展开研究,研究的方向也各不相同。结合教育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很多专家学者将工程教育认证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李宏(2020)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健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1]。程新(2020)提出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思路: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2]。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进行细致研究的尚缺,本文从物联网工程专业出发进行探究。
三、研究内容
本文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探究。技术路线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研究技术路线图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视角,探讨物联网工程专业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毕业生毕业五年左右的预期目标进行探究。制定能够衡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毕业要求,达到可操作、可量化、可实现。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搭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加大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探究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影响,画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工程教育认证指标的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明确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创业类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情况。面向工程教育认证指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现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究。
1.完善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教育平台由原来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变为“3+1”的模式,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引进专业师资,提高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2.开展第二课堂,碎片化时间效益最大化
人才培养方案纳入第二课堂的开展,设定最低学分要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考取职业证书;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学生成立工作室和学生社团。
3.以产出为导向,实现产教融合
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设专业实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以项目产出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核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小结
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为视角,以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为出发点,探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构建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具有物联网专业知识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该培养机制可复制,能够应用到同等高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宏.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321-322.
[2]程新,李昆太,黄林.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2020(07):160-162.
[3]李云红,于林飞,袁洪琳,任劼,陈锦妮,苏雪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改革策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5):76-77.
[4]赵岩松,崔江涛,张国良.专业认证理念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8):115-117.
基金资助:山东协和学院2020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于丽娜,讲师,研究方向:物联网应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济青路6277号(郭店校区)
许勇杰,学生,物联网工程专业,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遥墙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