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系生态环境主要问题与对策浅析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7卷4期   作者:杨鲜鲜 刘 拓
[导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了喜人的效果
        杨鲜鲜  刘 拓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01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了喜人的效果。但是农村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比较显著的就是对于农村水资源的污染严重。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水系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水系;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1农村水系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河湖淤塞萎缩连通不畅
        农村河湖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淤积阻塞,部分河湖甚至萎缩,平原河网地区断头河、断头浜问题依然存在。如中小型河流的河槽不断萎缩,部分河段消失;原本密布的水网河道现已彼此割裂,“守着水窝子缺水”的问题日渐突出。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当前农村很多河道建设年代早,缺少护岸保护,汛期局部河段崩岸严重,对河道造成淤积堵塞;二是农村平原水网区水系受到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蚕食[1],原有的河流被阻断或填埋,河流之间的水力联系被割断;三是农村日常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等随意排放至河道,最终以沉积物沉淀至河床底部;四是“两工”政策取消后,群众投工投劳逐渐减少或终止,农村河湖长期自然淤积,历史欠账较多。
        1.2河湖水域岸线侵占问题突出
        农村河湖水域空间遭受挤占,河湖岸线自然形态被严重破坏,围湖造田、非法采砂、堆沙码头、占用河道建设房屋设施等现象较为普遍。山区侵占河道行为严重影响汛期行洪,有些甚至形成堰塞湖;平原区围湖造田、非法采砂等行为导致河道千疮百孔。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农村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乏力、管理范围不明确、划界确权滞后;二是部分地方缺乏长远眼光,为追逐短期利益盲目侵占河道,一些乡村旅游开发出于亲水目的,紧邻河道建设房屋、游乐场等;三是非法采砂产生的土石堆放散乱,对河床形态造成严重影响;四是农民在一些季节性河流河道里耕种的现象十分普遍。
        1.3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不足
        我国北方农村河道缺水断流现象较为普遍,如陕西省渭河以北地区农村河道长年缺水断流,河道功能濒临退化。同时,南方水电开发密集区也存在部分河段脱水的情况。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生活、生产甚至城市河段的生态用水为优先保障对象,考虑灌溉用水每年还有约300亿m3的缺口,农村生态用水将更加难以保障;二是城区水景观建设、农村小水电开发等导致下游河道脱水断流;三是地表植被减少、道路硬化等导致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大幅度下降,河道难以形成细水长流,如黄土高原河道“雨来是洪水、雨过是干渠” [2];四是随着农村生产力发展,人们对河流的直接取水、灌溉等需求已大大降低,大量河渠随之荒弃;五是无节制开采地下水致使浅层地下水大幅度减少,河道水在高压渗透作用下流失;六是农村水系水量保障多以天然降水为主,缺少系统调度和优化配置措施。
        1.4河湖水环境污染严重
        全国农村污水处理率不足10%,农村生活污水、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水、中小型企业排放的废水、农药化肥、周边弃置垃圾等大多直接排入水体,对周边河湖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危害,农村河湖黑臭水体和富营养化时有发生。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城乡接合部,河沟成为接纳城市垃圾或者污水的主要场所,偷排乱堆现象较为严重,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与城镇化进程不同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二是在农村区域,很多村屯还没有截污管网、垃圾中转及污水处理系统;三是部分村民环保意识淡薄,乱倾乱倒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村民将自己承包的区域转卖给企业作为偷排污水和垃圾的场所;四是存在大量农村污水未处理而集中排放的情况。
2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2.1实施农村河道清淤和水系连通工程建设行动
        以平原区和微丘区为重点,针对农村水系割裂、淤积阻塞、连通不畅等突出问题,加大农村河道清淤和水系连通中央资金投入力度,注重整合涉农资金,有效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集中连片、重点支持农村河道清淤和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一要开展农村河湖库塘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建设,采取环保清淤方式,注重解决污染底泥的无害化处理[3]。二要推动农村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通过打通断头河(浜)、新建连通通道、连通枢纽等方式,逐步恢复、重建、优化农村河湖水系布局,盘活农村河湖水体。东部地区以巩固优化水系格局为重点,率先构建城乡协同的现代生态水网格局;中部地区以恢复、维系、增强河湖水系连通性为重点,恢复河湖水力联系与历史河湖湿地;西部地区以修复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状况。
        2.2加强农村河湖水域岸线管理
        以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为契机,将河长制向农村延伸,完善村级河长设置,从河湖确权划界和空间保护恢复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加快推进农村河湖岸线划界确权,编制河湖岸线管理规划或方案,科学划定农村河湖管理与生态空间保护范围,明确岸线功能区划。二要开展农村河湖水域空间管控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侵占河湖等行为;开展河湖清障、退圩和保洁等工作,保护河湖水域生态空间;对水生态空间超载区进行发展布局调整,退还或恢复河湖生态空间。东部、中部地区以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水争地为重点,逐步退还、置换被挤占的河湖水域生态空间;西部地区以解决农村生活垃圾侵占河湖为重点,严厉打击垃圾乱堆乱倒侵占河湖的行为。
        2.3提升农村河湖水源和生态环境用水管理
        一要从源头做起,划定水源保护区,明确水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开展水源涵养与保护。二要加大农村非常规水源利用,充分利用再生水,加强雨洪资源利用,补充农村河湖生态用水。三要加强农村河湖生态水量调度,以流域区域为单位制定调度方案,将生态水量纳入水资源调度方案。四要积极推进绿色水电开发,优化水电站调度方案,保障电站下泄生态流量;对生态影响大、经济效益差的小水电站逐步完善退出机制[4]。南方地区以解决小水电开发导致的脱流段为重点,通过合理调度保障生态基流;北方缺水地区严控景观水面建设,推进雨洪资源利用。
        2.4完善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整治体制
        针对我国农村水系管理薄弱问题,从体制机制上破除障碍。一要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河湖全覆盖,设立农村河长、湖长,制定完善农村河道管理制度,落实河道管理责任,加强河道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二要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水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法和模式。三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良性工程管理运行机制。四要建立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整治资金筹措机制,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用于农村水系整治,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用水协会等新型主体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五要建立考核机制,落实责任,制定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总而言之,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污染是由于农村特殊的生活习性、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以及流域水污染等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在治理农村水污染时要针对形成原因对症下药,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水资源循环圈。
参考文献
[1]陈泳佳.农村养殖污染治理对策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9,39(04):88-90.
[2]吴联平.精准施治农村水污染[N].恩施日报,2019-04-10(004).
[3]刘勇华.论依法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9(10):10-11.
[4]董丽.河长制下农村水环境治理长效保障制度探析[J].山西农经,2019(04):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