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杰1 尹慢慢1 高伟2 赵常征3 刘佳丽4 周莉莉3
1山东大学护理学院 山东 济南250012;2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 山东 济南250012;3山东省胸科医院外科监护室 山东 济南250013;4泰安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 山东 泰安271000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山东省重症隔离病房护士的真实工作体验,为疫情期间一线护理人员的管理与心理指导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对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的 11 名重症隔离病房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 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与主题归纳。结果 归纳出重症隔离病房护士工作体验的4个主题:负性情绪、躯体不适的困扰、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社会支持。结论 通过对新冠重症隔离病房护士工作体验的分析,提示护理管理者要关注隔离病房护理工作者心理及躯体的不适,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分配。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隔离病房;护士;工作体验;质性研究
自 2019 年 12 月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引起的肺炎,截止2020年4月8日24时,我国累计确诊83249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逾135万,累计死亡已超过7.9万,疫情已影响到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1]。此次疫情期间,山东省实行新冠病人集中救治政策,山东省胸科医院作为省级定点医院,收治淄博、德州、泰安三地市共68名确诊患者。作为一线工作的主力军,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对战胜疫情有重要作用。为描述此次疫情期间护士在重症隔离病房期间的工作体验,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法挖掘真实资料,以期为医院抗疫期间护理管理工作及护士的心理支持提出合理化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3月在我院重症隔离病房工作的护士为研究对象,样本量的确定以访谈信息饱和为标准,即资料分析时不再出现新的主题。纳入标准:完成为期一个月的隔离病房支援工作;语言表达或沟通能力良好;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访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png)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研究者以疫情期间在隔离病房的工作体验为基础,查阅相关文献并与专家讨论,最终形成本研究的访谈提纲: ①您是在什么情境下进的隔离病房?②您工作期间的压力有哪些,是如何应对的?③当您进入隔离病房时,感受有哪些?④您能描述一下工作期间感触特别大的事吗?⑤与您一同工作的同事、领导和您看护的病人对您有何影响?⑥家人对您进入隔离病房持什么态度?
研究者利用护士休整期间在宾馆单间隔离的时机,与受访谈者联系,告知本次访谈目的、意义、持续时间,争取其合作。本研究严格遵循保密、知情同意原则。受访者同意后约定访谈时间,在访谈对象所居住的独立房间内进行面对面、深度访谈。获得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全程进行录音。访谈过程中适时推进问题,注意观察受访者的表情、动作和情绪反应,每次访谈时间为20-40min。
1.2.2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24h内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以统一编号代替受访者姓名。采用 Colaizzi 现象学分析法[2]分析资料:①反复、仔细阅读所收集的资料 ②识别和摘录出有意义的陈述 ③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构建 ④寻找有意义的共同概念,形成主题雏形 ⑤对每个主题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摘取和加入典型的原始陈述 ⑥辨别和抽取出相似的观点,然后构建一个主题 ⑦ 返回给受访者,进行求证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为提高资料分析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由2名研究者分别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意见不同之处,提请相关领域专家予以指导。两人共同对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最终确定本研究的4个主题。
2结果
2.1主题一 负性情绪
2.1.1恐惧感 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来自于山东省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大部分没有护理传染性疾病的工作经历、加之疫情早期网络上对病毒传染性的宣传,以及陌生的环境及操作流程,使受访者在进入隔离病房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担忧与恐惧。N1:“之前没有真实地接触过患者,还是挺紧张的,老感觉哪里防护不到位,会被感染”
2.1.2委屈感 初期护理人员工作繁重,既要按时完成各项治疗工作,还要负责隔离病区内病人的生活护理及病区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护理文书繁多,导致陪伴患者的时间少,个别患者产生不满情绪,患者的不满加剧了护理人员的委屈[3-5]。N3:“有段时间患者特别多,每人负责的在随之增多,很多病号不理解,你为什么不能像以前一样护理他,因为你以前只负责两个病号…但病号一多,每个病号相对的时间就减少了。可能几分钟看不到你,他就觉得你一直不在。”
2.1.3挫败感 重症隔离病房病人病情进展快,工作强度大,因病情进展需要会应用各种急救设备,如血滤、ECMO、气管插管,而隔离病房的有些护士不会操作某些项目、机器,进而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支援工作。有的病人因病情进展而焦虑不安,有的护士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却不知如何沟通。N5:“我感觉自己的能力不够,又知道这边的病号都是比较重的,我觉得可能会处理不好,有一段时间都在怕自己的能力不够,怕出什么问题。”N8:“有的病人老是担心自己的病情随时就可能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导他们。”
2.1.4无助感 前期对病毒缺乏了解、疾病蔓延快,有的护士选择隐瞒家人或向家人报喜不报忧。在工作休息期间,遇到问题无人倾诉。N3:”刚进隔离病房第一反应是瞒着家里,就觉着该干这个活,你不去总会有人去的,所有的苦和受不了的地方只能自己消化,我是怕被我妈知道,她是小孩子性子,会哭得很厉害。”N11:“你又不能把工作上的不舒服跟他们(家里人)说,你只能跟他们说,我吃的有多好,住得有多好,时间长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就消化不了。每次看疫情的报道,就把自己的情绪积压在了某个新闻上,会不自觉哭出来”
2.2主题二 躯体不适的困扰
2.2.1 胸闷 新冠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都是执行三级防护,设备透气性差,胸闷憋气是重症隔离病房受访者的常见症状。N2:“第一天上班觉得特别憋得慌,就要窒息了那种感觉,憋得喘不动气了”N4“穿上防护服,特别闷,呼吸困难,用鼻子呼吸是非常困难的,得用口进行呼吸。”
2.2.2恶心、胃部不适 防护装备的不通气性除造成胸闷憋气外,胃部恶心不适也多见,N1:“有时候刚吃完饭就穿隔离服进去了,很快就会恶心。”N3:“在里面就恶心,站不住脚,特别是交班的时候,后来就是出来的时候一直恶心,一度怀疑我怀孕了。”重症隔离病区护士因害怕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会选择进入污染区前少喝水、少吃饭。N2:“上班尤其是夜班,会在里面胃疼。”N10:“吃不下饭,在污染区里恶心,出来就更不想吃了,上班吃饭都不多,想吐。”污染区内工作量大,护士脱水严重,饥饿又会加剧胃部不适。
2.2.3 头痛 重症隔离病区护士接触的患者病情重、操作多,活动过多造成缺氧会导致头痛;因担心感染,好多受访者会选择进一步勒紧护目镜绑带、口罩系带,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头部不适。N3:“进去会缺氧,缺氧后会头疼,头痛的出了污染区都提不起精神来吃饭。睡了一晚上才好点了。”N10:“就是头疼,进污染区半个小时开始头疼,脱掉装备就好了。”
2.2.4 睡眠紊乱、多梦 有研究证明感知的焦虑、压力是影响一线工作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原因[6]。进入隔离病房早期研究对象多数出现入睡困难、多梦、间断睡眠等情况。N5:“本来睡觉不深,加上环境不熟悉,晚上两个小时一睁眼,一个小时一睁眼,上夜班前休息,老做噩梦,担心病号出问题、交接班出现问题或是家里出问题但我回不去。”N7:“病号多的时候,睡觉脑子做梦都在抢救,早上起来感觉自己没睡着,还出了一身汗。”
2.3主题三: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
2.3.1应急物资不完善 疫情早期患者数量激增,虽然社会各界在积极调配物资,但还是存在部分物资不完善的情况。N6:“开始那批防护服帽子盖不住脸,就把帽子使劲往前拉,用胶布粘住,所以不敢低头,怕胶布崩开。”
2.3.2 工作模式切换频繁 重症隔离病房同时收治部分轻症病人,一个科室同时有监护室、病房两种工作模式。N4:“重症隔离病房工作模式比较复杂,既有特护病人,也有病重病人,也有比较轻的病人,各种模式的切换,挑战还是比较大的。”
2.3.3 管理者感染控制与质量控制的压力 重症隔离病房护士长面对来自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临时组建的近百人的护理团队,在合理分配人员、统筹安排工作外,如何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有效的进行病房污染区的全面消毒、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而保障感染控制及质量控制是面临的最大挑战。N10:“我当时最大的压力是如何保障所有护士的安全,再就是如何高效利用进入污染区的4小时进行护理工作的指导、改进、完善。”
2.3.4担心外界歧视 护士在隔离病房工作,担心自己成为传染源,传染给亲朋好友。有的受访者选择隐瞒自己的工作单位、科室,担心自己及家人受到他人的歧视。N1:“我休整期没回家,怕感染舍友”。N3:“我没对小区说过我的职业,医院给的通行证我没拿出来过,我宁愿在小区重新办一张,也不想让别人知道,感觉自己像个传染源似的。”在各个小区严密布防的大环境下,隔离病房工作的护士及家人很多都接受了小区更细致的关注,更多的关注也带来了更大的情绪压力[7]。
2.4主题四 社会支持
2.4.1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认同 大部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都是积极肯定的,赞扬护理人员的付出、配合护理人员的治疗,给与护理人员很高的评价。 N1“病人吃饭的时候,我们还一直在工作,他们就很关心我们,你看你们那么辛苦,现在还吃不上饭。有的病人说这些,我觉得心里特别暖。”N4:“好几次我们进去他(病人)都说,非常感谢我们,是我们拿自己的性命换取他的安全。”N9:“护目镜都花了,全靠摸索,打不上针病号他们(病人)都很理解。”N7:“他(患者)出院的时候,刚出门就鞠了一个躬,说感谢这段时间医生、护士的付出,听完我就感觉我们这段时间的工作有人肯定,值了。”患者的肯定与患者的逐步康复,带给护理人员极大的工作成就感。
2.4.2同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有研究证明以团队形式进行工作的护理人员,其情绪可能会和团队情绪氛围存在相互交融,共同作用并产生影响[8]。虽然新冠重症隔离病房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室,但相同的目标让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舞。N4:“来这个科后就感觉特别和谐,进入状态特别快,你帮我、我帮你,当穿上衣服进隔离病区知道是一个组后,感觉特别特别团结,就是战友情,自己也没有像以前那么多牢骚。”N6:“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中,我是年龄比较大的,觉得他们很年轻,都很有活力,很有朝气,可以说生机勃勃的一群小孩。他们面对疫情的时候都没有畏惧,一直在向前冲,对我的鼓励挺多。”
2.4.3 护理部与医院的带来的温暖 在重症隔离病房工作期间,医院领导对护士的饮食、住宿等生活各方面提供了全面细致的照顾。N11:“开始时,科里只有2个淋浴头,我们反映洗澡排队得等将近1个小时才能回宾馆,医院就给我们将楼上一层病房改为休息区,在7个房间里加了热水淋浴器。”同时,院领导安排人员定期到宾馆给医护人员理发,与宾馆沟通饮食需求,不定时地进入污染区进行慰问,给医护人员庆生,发放慰问品。N7:“护理部主任、院长经常到隔离病房给我们打气,会在我们的隔离衣上写上鼓励的话,我很感动。”
2.4.4亲人的支持 隔离病房工作期间亲人们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护士的后顾之忧。N5:“爸妈知道了之后说既然医院派你去前线,说明相信你能行,你不能退缩。”N2:“孩子的爷爷奶奶挺支持我的,我老公在我来的头天晚上写了一封信,让我放心,我很感动。”
3 讨论
3.1加强对隔离病房护士的心理支持与疏导 本研究发现,受访者在陈述自己的不良情绪时,缺乏疏导途径,出现问题很多人选择自我消化,没有有效的调节措施。而以往研究证实当员工感受到来自单位的关心与支持时,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的激励。此外来自单位的支持可补充员工消耗的心理资本,缓冲自身资源消耗所带来的负性情绪或压力,加强护士的积极态度[9-10]。因此建议医院为进入隔离病房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心理知识及自我疏解方法的培训,让护理人员认识到自身心理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我情绪管理能力[11-12]。同时医院要派驻心理医生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测评,及时发现异常的心理情况。
3.2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 任何组织的成功都高度依赖于其如何吸引,招募,激励和保留高工作效率的员工队伍[13],在医疗领域也是如此。此次疫情期间护理人员需求量大,对管理团队的考验更大。护士前期培训内容不够全面,再者有的护士本身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护士在工作中出现多种心理及躯体上的不适,如焦虑、失眠、多梦,无力感。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全面培养,包括各种规章流程、理论及相应操作技能,同时要了解护士的工作能力,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安排人员。加强应急梯队的建设,加大队伍中护理人员比例[14],遇到公共应急事件,能合理安排人员高效迅速进入工作模式,降低因为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伤害。
3.3降低护士的不适感 护理工作者在隔离病房工作中往往会经历躯体、心理的不适感,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干预,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针对护士反映较多的护目镜易起雾,而导致视线受阻的问题,李玲玲[15]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使用洗手液涂抹护目镜的防雾效果明显优于使用碘伏、防雾喷雾、酒精等。工作中长时间穿戴厚重的防护用具而导致的胸闷、头疼和湿热等问题,张晶[16]等学者认为穿戴透气性良好、合适的尺码(比正常穿衣型号大10cm左右)的防护服并保持合适的松紧度可以有效减轻相关症状。此外在穿脱防护装置时,指定1-2名感染控制员,监督工作人员穿脱防护服流程是否正确、穿戴是否到位,可以减轻护士担心被感染的心理压力[17]。针对睡眠障碍、失眠等问题可通过环境、心理、行为、食物必要时通过药物干预的方法来缓解[18]。此外医院、科室管理者要及时与选派到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定期进行慰问,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与情感上的支持[19]。
3.4保障应急物资的完备 重症监护病房资源的可利用性对于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20]。医院与后勤保障部门应提供足够、安全的防护用具,确保防护用具尺码齐全、品质优良,调动各方资源及时解决物资不足的问题,让一线工作者没有后顾之忧[21]。总结此次抗击新冠工作中管理模式及物品准备中的不足,建立详细缜密的应急预案流程,保障下一次应急事件的顺利过渡。
小结
本研究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总结出护士在新冠隔离病房工作期间真实的工作体验,护理管理者及医院应及时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及躯体不适,减轻他们身体和心理压力,同时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分配,保证应急人员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建立健全人员及物资应急预案,提高整体的应对能力[22]
参考文献
[1]王旭艳,喻勇,胡樱, 等.基于指数平滑模型的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预测分析[J/OL].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4[2020-04-22].
[2]刘明.Colaizzi七个步骤在现象学研究资料分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9,34(11):90-92.
[3]王琛,王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医院感染及心理预防[J].全科护理,2020,18(03):309-310.
[4]郝翠平,杨富国,宋晶, 等.ICU护士心理资本在工作压力与工作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6):1252-1256.
[5]钟佩雯,孙淑冰,钟慧仪,汪国成.护理SARS病人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08):4-7.
[6]吴际军,荣娴,陈飞, 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临床一线护士睡眠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20,34(04):558-562.
[7]李亚洁,张秀华,王秀兰, 等.SARS病区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调查和应对管理[J].护理研究,2004(18):1617-1618.
[8]李姝,仰礼萍,张淑芬, 等.护士内外情绪交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24):1899-1903.
[9]李嘉,徐彪,李相玉, 等.情绪劳动、工作倦怠与组织承诺: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J].江海学刊,2015(03):215-220+239.
[10]Lee Jiyeon,Kang Sook Jung. Factors influencing nurses' intention to care for patients with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Pubmed,2020,22(1).
[11]程艮.灾害救援护士的“自我心理调适”与心理危机干预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07):888-894.
[12]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32-37.
[13]Waheed Ali Umrani,Bilal Afsar,Mirwise Khan,Umair Ahmed. Addressing the issue of job performance among hospital physicians in Pakistan: The role of job security,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job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Biobehavioral Research,2019,24(3).
[14]高歌,张利岩,郑艳芳, 等.灾难救援中护理人力资源要求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04):68.
[15]李玲玲,蔡晓丹.不同防护目镜防雾方法在新型冠状肺炎重症监护隔离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OL].护士进修杂志:1-3[2020-04-22].
[16]张晶,王亚玲,何海燕.抗疫环境中医用三级防护装备舒适性穿戴经验探讨[J].西部医学,2020,32(03):322-323.
[17]赵晓宇,李敬娥,冯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护士个人防护问题与对策[J].护理学报,2020,27(06):52-54.
[18]江艳锋.综合护理干预对ICU失眠症护士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05):587-589.
[19]周荣慧,史建莉.SARS流行期综合医院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3(05):3-5+33.
[20]Boev C, Xue Y, Ingersoll GL. Nursing job satisfaction, certification and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critical care[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 2015;31(5):276–284.
[21]Chen SL,Chen KL,Lee LH,etal. Working in a danger zon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aiwanese nurse’work experience in a negative pressure isolation ward[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6,44(7):809-14.
[22]胡霞,杨轶,罗健, 等.护士灾害准备度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7,32(24):94-97.
通讯作者:高伟,女,副主任护师,护理学硕士,齐鲁医院注射室护士长,兼任山东大学副教授,山大护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擅长领域:PICC置管维护及并发症处理 心理护理 肿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