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珍妮
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414)
摘要:目的:对当前摄取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对自我效能及其血压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开始于2018年11月,结束于2020年11月,研究对象为这一期间社区中自愿参与自我管理小组的高血压患者共540例,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自我管理的效果,本次研究采用对比的方式,将540例患者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分组,分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0例和300例,将自我管理的方式应用在观察组患者的240例患者中,将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应用在对照组患者的300例患者中,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相关数据。结果:经过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吸烟率和饮酒率均有降低,且收缩压和血压控制率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采取自我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其自我效能指标,同时降低其收缩压和血压控制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自我效能;行为危险因素
引言: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变,因此导致现阶段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加,而高血压患者一旦发病会对其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而自我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能力的提升,并对其不良生活方式进行改善,从而提升当前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效果,对其症状和控制率进行有效的改善[2]。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自我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本市选取的6个社区中的高血压患者中自愿参与的患者组成小组,共540名,分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0例和30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140例,女100例,年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60岁和82岁,平均年龄为(72.35±3.12)岁,平均病程为(6.89±1.26)年;对照组患者男175例,女125例,年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61岁和83岁,平均年龄为(73.51±3.56)岁,平均病程为(7.15±1.3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高血压常规社区护理干预应用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干预过程中,在护理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知识培训,可以通过定期举行专题知识讲座的方式进行培训,邀请专家进行,同时需要让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学习相关的注意事项,了解吸烟、饮酒以及不遵医嘱用药等对高血压疾病的影响,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并培养患者健康有效的生活习惯,并在护理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定期的血压测量和咨询工作[3]。在对照组患者的高血压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结合自我管理应用在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成立一个自我管理小组,并给观察组患者学习相关的高血压健康教程,让患者了解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并将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向患者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在生活中对自身的生活作息和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改善和调整,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进行有效的改善[4]。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血压值变化情况,危险因素调查表采用本院自行设计量表进行分析。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采用自我效能量表进行统计。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相关危险因素,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因素为患者的吸烟、饮酒以及运动和心理调节几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为了明确数据内容,将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分为计量和计数数据,并纳入计算机软件SPSS?22.0中,以此完成相关内容的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表达和检验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表达、t检验。而计数治疗的表达和检验分别使用n(%)表达、X2检验。数据比较存在差异说明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达。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后发现,观察组干预后的各项危险因素有明显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见表1。
.png)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值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比干预前的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评分的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高0.61分和3.45分,两组相比,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3 讨论
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疾病的发病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非常关键的关系,是一种慢性疾病[5]。而随着现阶段对于该疾病相关知识的不断宣传,人们对高血压疾病的了解途径也逐渐广泛起来。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控制血压和预防并发症的方式对高血压进行管理,而高血压作为慢性病,需要在生活的各处细节中进行管理,自我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求患者对自身的疾病和情绪进行管理,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6]。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血压值变化情况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经过干预后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综上所述,将自我管理应用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压值变化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和自我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源.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D].南华大学,2019.
[2]季韶荣. 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依从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7.
[3]吴振春. 南京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评价[D].东南大学,2017.
[4]袁华. 城市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过程和效果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6.
[5]方桂霞.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和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20.
[6]刘姝.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高血压健康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