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芳君
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学校 浙江省义乌市 322000
摘要: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主要是以通俗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来科普知识、传递道理,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启发意义。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了许多童话故事,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想象力以及价值观的重要素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同时运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从而推动他们健全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小学语文中童话教学的有效路径,仅供各位同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路径
引言:
小学生天性活泼、想象力丰富,又对童话故事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童话时,要秉承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因势利导,融入各种趣味性元素,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解读童话内涵、理解相关道理,同时要灵活使用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化教为导,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唤醒他们学习的动机,以便进一步训练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强其学科素养,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童话教学的质量。
一、构建多样情境,辅助学生理解和感知
(一)播放趣味动画,直观呈现情节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童话故事大多都被拍成了动画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对应的片段,让学生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获取信息,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其更加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主旨。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先播放与课文同名的动画片片段,以此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求他们观看结束后概括故事情节、分析角色形象,同时分享各自明白的道理。之后可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将文章中的语言与对应的动画画面联系起来,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故事的印象,使其更加准确地感知文本内涵、挖掘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设计分角色表演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在指导学生学习童话故事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设计分角色表演的活动,以便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之中,与所扮演角色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其理解和感知童话内涵的效果。如,教师可在讲解完童话故事后,要求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进行扮演,并和他们一起制作一些简单的头饰表示身份,然后可将学生们组合起来,使其完整演绎童话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详细地指导,要求其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动作到位,以此帮助他们感知角色特点,也要让学生自主排练、磨合,找到最佳的表演状态,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还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准确把握故事情节和不同角色的特质,更为高效地解读童话的主旨,最终顺利提高其学习的成效。
(三)播放音乐指导学生朗读品味
童话故事中的语言往往轻快活泼、充满童趣,十分贴近小学生的实际,因而语文教师在讲课时,也要重视指导朗读,辅助学生品味和感知。
这时,教师可加入有趣的音乐来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举个例子,教师可根据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提前下载和剪辑好合适的音乐,然后在课上先示范朗读,使学生把握节奏、了解情感变化,然后播放音乐带领学生开展朗读练习活动,由此既能增强学生朗读文章的积极性,也可以训练其语感,使之在品读的过程中逐步把握文章的要点、深入挖掘故事的核心,进而增强其阅读感知能力。
二、重视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筛选合适素材设计群文阅读活动
课本中的童话故事是有限的,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进行针对性拓展,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章内容选取合适的素材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其视野,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训练学生分析和理解童话故事的能力,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教材中的部分童话是节选的片段,教师就可以搜集完整的文章或是与选文联系较为紧密的章节进行展示,并根据课内教学要求设计阅读任务,指引学生进行探究和分析,或者是选用作者相同、主题相同的童话作品组织专题性群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在拓展中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二)拓展练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童话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拓展练习任务,即要求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小练笔活动,以便实现培养其读写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目标。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发挥想象,续写童话故事,确保逻辑合理、内容新颖,或是让学生为文章补写一个情节,使之与上下文合理衔接,并能准确体现角色特点、符合童话故事的主题,还可以给出灵活的话题,要求学生自主编创童话故事,用简洁的语言传递深刻的道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作读后感、故事梗概、缩写故事,以此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把握童话故事的特点,并有效培养其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进而增强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三、渗透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必然举措。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童话教学工作时,也要及时调整思路,在关注趣味性和有效性的同时,采取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案引导学生挖掘童话中的真善美,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将相关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回想自己是否有相同的经历,代入个人情感进行体会和感受,并推己及人,得到正确的结论,完善个人的价值体系。教师也可以设计情感话题,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使之整合多元信息,受到积极情感的启发和感染,并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改进自身的缺点。由此一来,童话的育人价值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们也能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语文技能以及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兴趣爱好,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辅助其理解童话,也要进行拓展延伸,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想象力,还要加强引导,使学生从童话故事中提取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取向,由此可顺利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同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华.编制美好童话世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路径[J].新课程(小学),2016(02).
[2]蓝贤活.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研究[A].2018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C].2018.
[3]罗敏珺.试论儿童本位视角下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
[4]林雅茹.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价值及路径探究[J].课外语文,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