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浈浈
福建省惠安美仁中学
摘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关注我国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尤其强调了非主要学科的贡献力量,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重要的科学培养方式自然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在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中,加强信息技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在深化面向学生群体的计算机教育事业中面临的问题,旨在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完善提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意见,以期加深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中,本国的信息技术为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实力的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是由于当前大多数中学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简单停留在计算机课堂操作教学层面,对该系列课程的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并不重视,导致教学实践逐渐流于形式。新课标出台之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应响应号召,减少信息技术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功利性,争取在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鲜活的科学力量。
一、目前初中在课程开展与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安排与学生需求没有达成理想的对接
当前处于信息化的社会时代,我国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有机会主动接触并自主研究计算机的操作与使用,在对计算机的初步了解阶段,大多数青少年已经对信息技术相关的概念与操作具备了相较其他课程更多的兴趣与好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有了更大的期待,根据调查显示,79%的学生都在初中接触过信息技术。
然而,多数初中学校虽然关注到了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更加倾向软件操作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例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已经掌握的信息知识、实践已经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技巧,甚至是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等等[1]。
(二)教学设计方面没有紧跟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倾向于在教材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知识记忆,直接目的在于保证学生们掌握技能的运用以面对信息技术考核的要求。显而易见的是,传统的教学设计并不十分重视所谓的“学科素养”,甚至对学科的核心价值也没有过多的追求和探索,而是更加专注地采用例题锻炼的形式,倾向于将信息技术简单划分为理论知识与操作方式,导致很多学生面对理论部分迷迷糊糊,在操作过程中只会按部就班。
而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想要做出革新,就一定要在教学设计方面做到内容的创新,首先就是要将概念性的知识与操作相结合,将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化,构建出易学易用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在这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是时要注意加强主题的规划与引领,为教学活动设计更多的情景化环节,以此为环境基础开展进一步的深度课堂探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
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山东师范大学曾对培养初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质疑能力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数据表明: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锻炼,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发挥它的学科专业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任意的学习阶段中或学习状态下进行自省的锻炼。另外,这也有利于促成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强化思辨、批判的意识。下面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内容为例,对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可行方法进行列举。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和引导的作用。
在类似《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学习之初,“计算机网络可以根据哪些属性进行分类”和“不同类型的网络有哪些作用”这些问题都应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回答,形成一份完整的列表,再与教材中的标准答案对比,不仅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机会和课程参与感,也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认识和自主纠错。
另外,要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主观创造和独立思辨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在进行EXCEL的学习之前,学生们大多已经掌握WORD的运用技巧,由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通性,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Excel的窗口内容与使用特点。比如在EXCEL的计算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合作进行探索和试验,同时让小组记录自己的探索发现,并邀请各小组进行交流展示。这不仅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同时也是在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形式下的知识传递
(二)充分运用新媒体,加强情景化、生活化的教学
近年来新媒体领域不断发展,其产品在教学领域投入使用不在少数,初中学校与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锐觉察以及精准的辨析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环境自然就是最贴近生活的环境。在微博、短视频、B站等网络信息平台茁壮发展的时代,青少年初中学生的信息意识一定与其息息相关,教师理应把握机会,通过合理的引导手段渲染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比如在导入时,教师可以运用微博热点话题做引,将生活信息融入课堂,刺激学生主动融入;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介质,比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运用上述这些既贴近生活事实,有能够充分展现信息传递的形式。在有现实例证的情况下,教师的提问才能给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思考,有利于加强学生处理信息、思辨问题的综合素质。另外,教师已完全可以安排一个“P图”环节,把生活中常见的美图软件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经典样本,这种生活因素的插入一方面能够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还有激发学生判断信息、内化信息的功能[3]。
(三)促进学科联动,培养学生们的计算思维
从学科的专业性角度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确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专业性,导致信息科学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很难打好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积极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在学生已有的学科基础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建构。以下是几种可行学科联动,主要目的在于展示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综合科学文化素养的积极作用。
第一,信息技术与物理的学科联动。比如,在针对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晶体与非晶体、导体等材料都一知半解,教师们此时就应把握机会不要一笔带过,可以引导学生与初中物理所学的部分微观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将生动的知识表达形式和有理解基础的内容有机结合,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第二,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学科联动。计算思维是信息科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学生数字化学习尝试的机会,在尝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比如在学习计算机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引入数学思维,不仅可以介绍不同进制在计算机领域、数学领域的作用与意义,还可以进行知识的结构性结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库。再比如Excel中的函数计算,就更明显得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建构与运用,推进学生在个学科之间搭建知识体系。
三、总结
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的高要求在不断展现国家与社会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题的关心与重视,同时也在深入思考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当前的初中教育不断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发挥自身的包容性,加强信息技术学科与学生的学习经历有机融合,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有机融合,与教育的最终目标有机融合,争取在保证学生知识获得的前提下,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运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华.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1(01):110+112.
[2]何双海.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J].求学,2020(32):57-58.
[3]李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与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20(7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