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农乐舞中小鼓舞的技术技巧的运用及创新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4期   作者:姚腾垠 刘靓
[导读] 中国朝鲜族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其舞蹈独有的表达形式,即是用纯朴的肢体语言诉说民族文化。

        姚腾垠 刘靓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30

        摘要:中国朝鲜族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其舞蹈独有的表达形式,即是用纯朴的肢体语言诉说民族文化。朝鲜族农乐舞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农乐舞其中之一的小鼓舞不仅具有强烈的节奏鼓点,又因其舞蹈动作潇洒活泼流行于朝鲜族舞蹈之中。因此,小鼓舞不仅代表着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也蕴涵着朝鲜民族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本文针对朝鲜族农乐舞中小鼓舞的 “舞器”进行研究,并考虑到舞蹈领域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从而提出小鼓舞道具技巧的创新。
        关键字:小鼓舞  技术技巧  创新
        一、朝鲜族农乐舞中小鼓舞的发展
        “小鼓舞”是朝鲜族农乐舞中的一个分枝,且是较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它源于朝鲜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发展而来,所以具有很强的群众性特征,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也多以群舞的体裁进行表演传播,因朝鲜族得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故他们世世代代从事具有传统农耕文化特征的水田种植,“小鼓舞”中所具有的民俗风格特点与当地的生产方式、生活以及宗教信仰都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比如男子小鼓舞的动作形式往往会具有一些包围和进攻性的动作元素,而女子小鼓舞一般多以反映春生万物从事农耕生活的景象为主,整体上表达出朝鲜族人民风韵典雅、含蓄、潇洒的特点。
        二、朝鲜族农乐舞中小鼓舞的风格特点
        “小鼓舞”作为一个民间群众所跳之舞蹈,其表演形式不仅多种多样,风格特点更是数不胜数。“小鼓舞”在表演过程中有一个标志性动作就是用左手的鼓槌敲击右手所执的鼓面,从而发出,“咚咚”的声音,往往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并与一定的旋律性合二为一,这就会使得“小鼓舞”的表现形式非常强烈,因此在人们欢度节日之时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当舞者在进行表演时,他的动作往往都是轻盈潇洒的,手臂和脚步交错展开,运用着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鼓点的节奏,来进行交相辉映的表演。而一般女舞者在跳舞时,大多数的表现都很优美、温柔、细腻,而男舞者则更偏向活泼潇洒,综上所述,“小鼓舞”既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生产方式,还凸显出朝鲜族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鼓舞”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很多部分都是运用弧形线条来进行运动发展的,这也是朝鲜族舞蹈特有的“圆”韵律美,带有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艺术之美,更富有线条性的艺术之感,如:“垫步圈平转、单抗手点转”等。而“小鼓舞”的这种运动方法所呈现出来的舞蹈风格,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一种细腻温柔的情感,这不仅是舞者在自己本身的弧线运动中对空间的诠释,更多的则是本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原因。
        “小鼓舞”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节奏与内容以及表演所传达的感情都是相辅相成的。从动作形态上也可以看出,具有朝鲜民俗文化的特点,例如舞蹈的动作古朴、舞姿典雅、技艺高超且十分浓郁。
        三、小鼓舞的技术技巧
        (一)“小鼓舞”技术技巧的基本运用
        朝鲜族“小鼓舞”围绕民俗文化气息演化而来,然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表演技艺中看到朝鲜族小鼓舞表演形式中具有一些战争的痕迹和农耕文化的特点,从具体的表演形态来看,“小鼓舞”在表演移动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以“麻雀步”为主的,舞者在运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体态会与麻雀跳动时的体态相模仿,提炼加工为现在的舞蹈形态,与射箭的姿势相似,该动作往往都是由舞者一气呵成的。从上述我们可以得知,“小鼓舞”舞步动作技巧的来源,在基础的动作元素与民族素材中,加入该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以及编导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其由基础动作构成的舞蹈作品更加具有内涵性和表演性,再现了朝鲜族人民英勇拼搏、自强不息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综上,我们可以得知,“小鼓舞”的表演技巧往往都具有进攻性的特质,在舞者的表演过程中具有一些战争作以及威风凌凌的气魄,从而达到该舞蹈动作的训练要求——即干练与敏捷。


        (二)控制呼吸
        由于小鼓舞的整个舞蹈内容较丰富,在表演形式上,往往都是由许多人共同协作而完成的,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朝鲜民族是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在群舞的表演过程中,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才能将整个舞蹈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将整个舞蹈的美观性毫无保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在跳舞的过程中,由于舞者较多,舞蹈时长较丰富,这就需要每个舞者控制自己的呼吸,与其他舞者达到和谐统一的气口,来感知整个舞蹈的节奏。总而言之,农乐舞要有一定的专业性,舞者在跳舞过程中应重视自己的呼吸,根据舞蹈的动作来进行调整。
        (三)掌握鼓点节奏
        我们从“小鼓舞”的舞蹈动作形态来分析,可以得出,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会掌握每个鼓点的节奏,因为舞蹈形态非常复杂,且动作难度也比较大,所以需要表演者在进行表演的时候,一边敲打小鼓一边根据这些击鼓声产生的动律来展开动作,使自己的身体、小鼓的鼓点和神态融为一体,要求这三个方面的高度统一。优秀舞蹈作品的动作是具有非常鲜明的朝鲜族的特色的,头、手臂、肩膀和脚下的动作轨迹都会有所不同,相配合难度也因此较大,并且当整个舞蹈达到高潮段落时,所有演员所表达出来的动作,那更为壮观,可以说是发挥出了毕生所学的绝技,男演员会呈现一些难度系数比较高的动作,如“大蹦子”、“躺身蹦子”等。要求舞者随着击鼓的节奏来随时变换自己脚下的步伐,运用动律编舞及道具编舞的统一的技法使整个舞蹈作品更具有魅力。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其他乐器的伴奏,这就对舞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技巧创新
        (一)新形式编创
        “小鼓舞”作为朝鲜族的传统舞蹈,不仅代表着朝鲜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更代表了朝鲜族人民的一种艺术情感,将自己的情感特点融入到所跳的“小鼓舞”中,已经成为了他们世世代代的艺术追求,现已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时代紧跟时代步伐的青年编创者与艺术表演工作者,我们要对它进行永远的传承与保护,在传承中,可以适当的将现代文明与农耕文化相结合,在保留原舞蹈内涵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艺术文化,使小鼓舞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朝鲜族舞蹈讲究以“圆”为核心的内循环心理传统舞蹈,可以尝试在表演中增加现代小鼓花式打法,为其加入很多的旋转类技巧比如:平转、点翻身、跪转等;而在表演中如何“巧”、“熟”、“妙”、“活”的运用舞蹈道具,则非常考验编导的能力以及舞者的身体素质;在表演的过程中了解少数民族舞蹈道具本身的民族文化和内涵,理解道具与舞蹈主题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新形式编创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可以增加小鼓的花式打法,使击鼓的方式变得不那么单一,然而,这就更加提高了舞蹈的难度,这就对舞者的身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结语:“小鼓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农乐舞中的一种,其凭借本身的舞蹈特征和舞蹈技巧,在民族舞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作为新时代的舞蹈人,我们不仅要对它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还要在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舞蹈形式,来为它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永远作为民族的宝贵材料,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宋博媛,刘静.试论朝鲜族农乐舞的表演形态[J].大舞台,2015(4):187-188.
[2]韩贤杰朝鲜民族教坊舞表演类型及其传承保存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2):29-36.
[3]马驰.朝鲜族建筑特征初探[J].成长,2014(4).
[4]金玉.关于朝鲜族舞蹈形体动作的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4-76.                                                   作者简介:姚腾垠(2000.3.18)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现本科大四学生,舞蹈编导、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730030、
刘靓(2001.11.22)女、汉族、甘肃武威人、现本科大四学生,舞蹈编导、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730000、
        
        西北民族大学大创项目编号:XBMU-BYL200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