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会芹
长葛市八七小学 461500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思维训练编排特点:训练时间贯穿始终;训练要求螺旋上升;训练内容有分类有重点;训练内容前后呼应;训练方法有指导与总结。针对编排特点,教学时要注意:1.通览教科书,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训练序列,”根据学段和课文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2.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实践。3.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
关键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思维训练 序列 分析 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二学段阅读的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里边涵盖了“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也是学生概括力、推断力等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
一、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特点
统览统编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通过对教科书中单元语文要素,课后练习、交流平台、课前导读等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教科书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思维训练的编排具有以下特点:
(1)训练时间贯穿始终
(2)训练要求螺旋上升
(3)训练内容有分类有重点
(4)训练内容前后呼应
(5)训练方法有指导与总结
1.从小学一年级上册,到小学六年级下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思维训练贯穿始终,粗略算来,有80多篇课文的课后问题,或者是课前导读都指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六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三个单元的交流平台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由此可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在统编教科书中是贯穿始终的。同时也说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成。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问题指向----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训练内容有分类有重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第二学段共三次进行专项训练: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心怀祖国”,单元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成长故事”,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的三次训练,针对于叙事性文体,由单件事到多件事,再到长文章,逐步加深学生阅读的文章的难度。
4.训练方法有指导与总结,
统编教科书中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主要体现在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
教科书中通过“交流平台”分三次,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总结。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
(1)我发现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盘古开天》。
(2)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
(3)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为中国化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
(1)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很长,而且都是分成几部分写的。《小英雄雨来》用序号标示每个部分,《我们家的男子汉》用小标题,《芦花鞋》用空行的方式。
(2)这样,我们只要把每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今后,遇到类似的文章,我也要运用这样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
(3)我在阅读过程中,有时还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前面的内容,想想讲了什么。
(4)有时我忘记了前面的一些内容,就再返回去看一看。
5.训练内容前后呼应
教科书中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是“前后呼应”的。
例如列小标题:(看课件)
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课后问题,以及《鲁宾逊漂流记》等等,都多次运用到“小标题”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这种编排,前有铺垫,中有训练,后有巩固,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方法,运用方法。
二、教学建议
我们来看两则课例:《月光曲》如何概括课文大意
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提出要求。
师:课文读过了,课文内容都读懂了。先概括地把这个传说的大意讲出来。概括地讲比具体地讲恐怕还难。请大家再读读书,思考一下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小声练习。
学生默读,思考,各自练习讲述大意。
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这个传说的大意,讲完后其他同学评价。
生: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一年秋天,他来到莱茵河一个小镇上演出。一天晚上,他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地从一间茅屋里传来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他走到门口,听到屋里有两个人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该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惜入场券太贵!咱们买不起。”贝多芬听了很激动,走进屋为兄妹俩弹了,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姑娘一听弹得这么好听,问:“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回答,又为他们弹了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他讲的怎样?
学生评,教师指导。
课例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第一课时,第二板块: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了几件事。
(1)默读课文,圈画出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然后完成学习单。
第几件事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2)结合题目和学习单,你能找出每件事的主要人物吗?
(3)借助表格,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说说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2.借助学习单,运用连接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道了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大家能把这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3.归纳总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比较这两个课例,我们会发现,有诸多异同点。
首先,相同点:课堂上老师教学重点都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生都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
不同点:第一个课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过程老师是在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学生评,教师点拨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的;第二则课例则是老师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步骤分解成三步走,学生联系旧知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
这两种设计,哪种优,哪种劣呢?一句话,适合最好。
《月光曲》是小学高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不断地巩固提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中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生已经在第四单元中学了“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通览教科书,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训练序列,”根据学段和课文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师只有通览教科书,才能站得高,知道当下学生学到哪一步,做到前勾后连。
教师只有通览教科书,课堂上才会有的放矢。
2.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实践。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是件简单的事,特别是在学生初学阶段,在阅读过程中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过程才能达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相互指正,相互学习,不断地改进的过程中真正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而不要急于求成,直达目的:记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的基础,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成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形成这种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媛. 统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科书单元训练主题教学与实施[J]. 小学语文, 2019, 000(011):P.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