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寿刚
[导读]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取代的教学环节,高效的阅读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
        寿刚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中学  浙江省绍兴市 312080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取代的教学环节,高效的阅读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是目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呈现明显的局限性,学生欠缺阅读自觉性,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羁绊,加快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剖析,明确教学局限性,并针对如何打破语文阅读教学瓶颈展开探讨,以期提升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语文阅读作为一项自发性的学习探究活动,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课堂是加快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有效落实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中考文化影响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被各类考点性知识所充斥,沦为分数提升的跳板,教育价值受到遏制。在此背景之下,立足核心素养教学要求,转变传统的初中语文背书式阅读方式极具必要性。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阅读兴趣低迷,欠缺阅读主动性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学生的乐读、善读、会读、享读是决定阅读课堂教学效果不可规避的因素。但是就目前而言,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积极性普遍不足,教学投入度及配合度不容乐观,不仅给阅读课堂教学造成不利影响,而且限制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究其原因在于欠缺科学的阅读方法及阅读习惯。具体而言,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期,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对于新鲜刺激的事物有着狂热的追求,造就了心浮气躁的处事态度,难以平心静气的阅读文章,并未与作者及文字之间建立思想及情感的交融,阅读欠缺心灵触动,阅读幸福感不足,导致阅读兴趣低迷。此外,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成为常态,缺乏有效的阅读积累,导致阅读成为单纯的文字输入,纵使阅卷无数亦是难以获得有效提升,阅读成就感不足,限制了阅读主动性。
        1.2教学设置不合理,阅读有效性不足
        第一,从教学方式而言,教学方式是维系教学目标与教学需求的纽带,教学方式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阅读、字词解释、内涵解析成为教师惯用的教学流程。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的教学方式呈现出较强的灌输意味,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受到限制。此外,近乎相同的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日渐麻木,阅读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课堂地位较为被动,欠缺有效的课堂互动,并未形成应有的思维碰撞,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第二,从教学内容而言,面对中考升学压力,教师通常以考试为风向标,过于强调考点及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此外,阅读内容的课外拓展力度不足,学生阅读深度及广度存在明显局限性。阅读沦为应付考核的工具,不仅削弱了阅读趣味性,而且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1注重引导启发,增强阅读感悟
        初中语文单纯的文本阅读难以满足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应着力于学生阅读情感体验的引导与培养,促进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转化为自我意志。以《散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采取引导式阅读教学,刺激学生的阅读感悟。首先,针对初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薄弱性,教师以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实现深度阅读。如“作者走小路的抉择是否不尊重老人呢?如果是你会怎么办?”、“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谈一谈文中的一家四口你最喜爱谁?”等阅读问题,为学生提供自由的阅读交流时间,在师生探讨与互动之中,形成多方思维交互,深化阅读感知力。

其次,教师组织美点追踪阅读活动,即让学生在文章中标注自己认为或优美、或深刻、或生动的字词句,分享并说明理由。以美点追踪方式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细节,完成文章的品读。最后,教师立足文章整体,让学生谈一谈读完文章后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跳脱文本束缚,以自我视角审视、分析、归纳阅读内容。
        2.2传递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阅读是一项依赖于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为例,第一,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初读、细读与深读三种阅读方式完成课文的阅读解析,在此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高效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文初读,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写作顺序以及找出“我”与牧羊人见面的次数及时间。通过快速默读建立初步感知。其次,反复细读文章,针对有关环境描写及人物刻画的句子反复品味,分析文章结构及语言特点。最后,上升至人生思考及情感感知的深度阅读,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主题思想阐述阅读感知。教师立足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向学生讲解基于不同阅读目的采取相契合的阅读方式,提升阅读有效性。第二,文章皆是作者社会生活及思想意志的展现,教师引导学生注重作者生平履历及创作社会背景等资料的收集,促进阅读情感迸发的同时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此外,培养学生形成记录读书笔记的习惯,丰富文学积累。
        2.3尊重个体差异,开展个性阅读
        初中学生自我意志逐渐形成,对于语文阅读展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语文阅读的开展需要立足于学生需求,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老王》阅读教学为例,此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表露情感,不失为培养学生诵读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的阅读篇章。由于学生思考角度、阅读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例如一些学生整体认知能力较强,能够快速的理清文章层次,精准的提炼关键信息。而一些学生对于语言文字感知较为敏锐,能够快速掌握作者多元化的人物塑造手法,在心中建立“老王”悲苦与善良的人物形象等等。面对学生鲜明的认知差异,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阅读空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观点。一方面形成多维度课堂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思维与情感的交互,丰富对于课文内容的体会。另一方面挖掘学生闪光点,并采取因势利导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将学生的闪光点上升为阅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阅读自信,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2.4实施读写结合,促进感知内化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而言,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阅读知识的内化吸收,形成学生的阅读素养。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以阅促写,以写强阅,打破固化的教学模块界限,展现大语文教育魅力。以《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教学为例,一方面此篇课文是写人的记叙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更是能够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优美词语造句、句子或片段仿写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文章写作手法转化为自我语言素养,提升阅读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为作文写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以叶圣陶先生严谨的文学态度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专注、严谨的学习态度。借此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二次检查,是否有赘叙或是用词不当等问题。实现以阅促写,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视域之下,初中语文阅读强调学生语文知识、阅读思维以及文学鉴赏能力。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应要争取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思维桎梏,调整课堂组织构建方式,提升阅读教学吸引力,促使学生热爱阅读、享受阅读、高效阅读。
        参考文献:
        [1]王小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4):237.
        [2]岑礼霞.基于有效教学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2):158-159.
        [3]祝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7):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