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花
重庆市永川区红专小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充分意识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学习行动来保障课堂教学的实用性,能够提高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深度学习理念来引导课堂进行深化改革,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发展。而且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以深度学习理念来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语文所独具的人文情感。
关键词:深度学习理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于知识的学习来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以自己对于课堂活动的参与来保障他们的学习时效性,为此就必须要以深度学习理念进行指导课堂改革。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做回学习的主人,并且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这样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才能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保障。
一、激励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必须要能够熟练的驾驭各种环境激励教育,在课堂教学时必须能够通过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有效行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厂就必须要借来十美堂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励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例如:在开展读书交流会的时候,我们可以让每一名学生将自己朗读的作品与同学进行分享,教师此时要对学生的朗读效果以及他们的讲述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以激励的话语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 可以让他们将朗读到的好词好句或者是经典语段与同学作案分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让他们养成了积累的习惯,所以在课堂活动中实施激励教育能够做到一举多得,而且也是对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培养。最终对那些表现出众的学生予以鼓励,或者是给相应的小组加分,或者是采用物质奖励小红花,或者是教师亲手做的小礼物等等,这样学生的积极行为将会得到强化,从而带动整个班级语文学习氛围。
二、将语文的教学带出课堂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注重于对教材内容的传授,而且学生也是在枯燥的听从教师的讲授,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学以致用能力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网络信息化教学体系之下,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让语文走出教材的桎梏,并且能够将语文的教学带出课堂,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语文作为对文字语言能力培养的一门学科,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与人交流,创作各种文案的过程中,来发挥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就需要借助网络信息化将外界资源带入课堂之中,那么通过小小的屏幕展示就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走出四四方方的教室,走到广阔天地。
例如:《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介绍,老北京过年习俗的文章,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回忆一下自己过春节的情形,我们可以将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丰富的拓展。过春节写对联,我们就可以练一练应该如何进行对联的创作?这样就是对课堂内容的发展,而且学生在对自己身边年俗熟悉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将其他地区的年俗拉入到学生的眼前,让他们来看一看在其他地区同事春节,人们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感受,谈一谈自己的感想,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打通学科间的关联点
小学语文在各科的学习过程中处于工具性的地位,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陷入到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语文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一篇课文的出现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例如:学习曹冲称象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可以借助杠杆原理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简单的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对文章里的科学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在对文章内容分析的时候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也能更加清晰的体会曹冲的聪明才智。
结束语: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充分意识到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欲望,能够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在发展。借助多元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重新做回学习的主人,对促进学生多元化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改的主要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上,让每一名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够突出语文课堂的实用性价值,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得快乐觉得高兴。
参考文献:
[1]王美芝,贾明书,宋玉兰.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打造高效课堂——趣味识字教学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17(15)102-103.
[2]辛明锐,赵雪梅,顾彩霞.信息化时代下新课改过程中趣味识字教学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中初中教师教育教研版),2016(24)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