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赵俊美
[导读] 在美育与习作的融合与渗透中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完善意识的塑造,为确保习作教学效能提升,推动学生审美情趣激发而奠基铺路,提供保证。

        赵俊美
        许昌市建安区实验小学  461100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项目,更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丰富学生认知体验,塑造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途径。将美育渗透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既符合新时代习作教育导向,又顺应新时期学生认知现状,且可以实现对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而且,很多小学学生普遍思想单纯,情感丰富,其发现美、感知美、表达美的方式、途径、视觉也各具特色,各不相同。这使得以美育为导向,落实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为了切实提升孩子们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意识、能力、素养的培育,教师应该以习作教学为辅助,加强对美育内容、素材、资源的渗透,指引学生从不同视觉出发,积极探寻可供应用至语文习作领域的各类“美”的元素,并对其予以加工、整合、重构,用更加鲜活、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在美育与习作的融合与渗透中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完善意识的塑造,为确保习作教学效能提升,推动学生审美情趣激发而奠基铺路,提供保证。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施;美育;研究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美育是语文习作教学的主要构架,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育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渠道。但是,就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开展现状而言,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一方面,教师对美育不够重视,很多习作教学的开展,主要停留在方法指导、技巧传授领域,且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乏味、教学活动比较枯燥无趣,导致学生习作兴趣普遍不高,美育自然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习作实践的开展,着重体现于框架的构建、字词的应用、语句的表述等层面,由于缺乏生活体验,脱离生活实际,所写的作文语言干瘪、思路混乱,缺乏美感与韵味,生机与活力。而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则可以彰显习作之价值与魅力,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培育提供了铺垫,给予了保证。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时,应以美育为引领,结合针对性、科学性训练与指引,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站在自己所有视觉去探寻、感知、欣赏、认识、创造出独具心灵之中的美好,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倾露于笔端,跃然于纸上,获得审美意识、能力、情趣的培育与激发,在“美”的感召与洗礼下塑造完美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一、引领学生悉心感受生活,张扬个性之美
        习作是对生活的延展,更是对心灵的放飞,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知、领悟、体验自由表达、尝试创作,是新时代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主旋律。同时,随着学生对生活感受的深入、真切、充分,蕴含其心灵之中的“美”的思想、情感、意识也会如喷泉般喷涌,所写的作文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悉心感受生活的意识的培养,借助各类辅助性指导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从不同视觉、站位出发,悉心分析、认识、感知生活之美,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对其予以重构,加工,创造,用自己的笔触表达出来,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张扬与灵感的触发,促使其语言更加丰富,所写的习作更具美感,更加形象。例如,在开展《难忘的一件事》写作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回忆自己成长旅途中记忆最深刻的某次经历,并互相交其“难忘”所在。此时,很多学生便久久陷入沉思,自己生活中的一幕幕、一件件往事逐渐涌现。随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写作,用自己的语言对其予以表述,在真情倾露中张扬学生的个性之美。
        二、组织学生学会观察积累,展示语言之美
        每一篇优美的习作,离不开隽永的语言为载体,更离不开仔细的观察为铺垫。但是,很多学生在习作时,却往往因为观察不深入,语言不丰富,以致所写的作文很难打动人。

对此,教师应以观察和积累为辅助,切实提升其作文的语言、思想、情感之美,让学生在充分驾驭各类素材的基础上写出情感充沛、内涵丰富的美文。一是引导学生去观察,丰富其见闻。在习作教学开始前,结合某一主题或话题,引入现实生活之实物、场景、事例,组织学生从自己的视觉出发,站在不同角度去观察其特性、魅力、变化,获得更为丰富的认知体验,然后根据观察的思路,开展写作,就所观察到的美景、美物、美感充分反馈,落实美育浸润。例如,在开展“身边的一个人”写作前,教师可以设置课外观察任务,让学生自主去观察身边自己最喜欢的某个人物,通过对其外貌、举止、言谈、等的近距离了解,发现蕴含其身上的“美”,在动笔去刻画,所写的“人物”肯定是有血又肉的。二是指导学生其积累,丰富其语言。教给学生一些比较科学的积累方法,让学生在记笔记、做摘录、写批注等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量,通过对名人名句、优美语句、精彩片段的长期积累,逐步拓宽其认识视域,使所写的作文更为充分,更为精彩,以真正彰显语文习作的语言之美。
        三、指导学生懂得欣赏感知,散发人性之美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显著特性,而习作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直接体现。在浓郁人文气息的感染下引导学生去写作、去表达,既可以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又能够释放语文的人性之美,使习作教学的开展美育教育的实施紧密融合、无缝对接。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应加强对各类欣赏、感知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美”的洗礼中更好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一是教师要欣赏学生,加强习作评价。对于学生所写的每一篇作文,教师都应站在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尤其对学生作文中优美的语言、纯真的情感、稚嫩的思想等,教师应给予大力赞赏,让学生得到“美”的激励,以切实激发其爱写、乐写、敢写的热情,将美育引入更高层次。二是学生要欣赏自己,确立习作自信。通过习作互评、自评的方式,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觉来评价自己的习作、同学的习作,在彼此之间的借鉴、学习、评价中,并就自己认为“美”的语句、段落、表述等标注出来,互相之间分享,在和谐且欢悦的习作“评价”氛围内,实现对学生“美”的情感的触发,让习作评价真正散发出人性之美。
        四、结论
        总之,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体验美的最好途径,更是激活学生各方面素养、能力、意识的最佳渠道。通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可以实现对学生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理想、美的慧眼、美的素养的塑造,为促使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完善意识提升提供助力。而将美育与习作相融合,既符合小学学生的认知特性,又可以切实延伸、拓展习作路径,对学生习作能力提升提供保证。因此,教师在借助美育实施习作指导时,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加强读各类美的素材、资源的开掘,美的情感、思想的触发,美的感受、体验的融合,从不同领域来激发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运用美的能力,并将其灵活迁移至习作领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召下萌生更为迫切的创作夙愿,在习作立意、选材、构思、语言充分反馈蕴含内心深处的美好,写出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唯美性的作品,获得个性意识的提升与发展夙愿的释放。
参考文献:
        [1]庆启云.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美育[J].新课程(小学),2017(08):221.
        [2]郭丽娜.在习作教学中且歌且行——浅议习作教学引入歌曲资源渗透美育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07):97-98.
        [3]刘剑.时代呼唤习作教学与美育渗透的有机结合[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6):22.
        [4]陈秀英.审美的眼睛与表现美的笔——作文教学中的美育[J].甘肃教育,1991(11):17-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