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祥英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40413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成果与质量受到广泛关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随着新课程改革战略的实施,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策略势在必行。数学起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老师应贴合实际,把数学课堂内容融会贯通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例,营造具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数学的奥秘。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将生活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对新课改教学进程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生活化教学
引言:新课程改革中频繁提到了教学应结合实际,老师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向生活化方向延伸,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数学现象,充分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力。如何制定有效的策略,使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完美的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从而构建活跃的教学氛围,值得所有老师去探究。
1生活化教学模式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萌芽阶段,优异的结果往往起源于良好的开端。众所周知,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其复杂晦涩的知识内容往往使学生望而却步。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的教学氛围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就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将数学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案例具象出来,将大大降低教学难度,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围绕身边事物来进行教学设计,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此外,数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所谓实践出真知。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课堂这一小环境当中,素材应用也不够广泛。学生理解汲取知识只能通过课本上的文字与图形,这也使得学生无法充分的锻炼其思维能力与创新力。此年龄段的学生思考方式是最容易受外界所影响的,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通过老师的引导,对其逻辑思考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拓展有着指明灯般的作用。也会使得整个小学教学生涯变的更加轻松和高效。
2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教育新理念的推动之下,教师纷纷加入教学改革创新行列,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伪生活化问题,即生活化表象之下是传统教育内核,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具体而言,其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教学素材选择不当。生活化素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生活认知经验及教学目标各方因素,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教学需求性,所选择则的生活素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超出学生认知范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反而起到反作用效果。第二,教学实施方法不当。由于课堂组织构建方式的局限性,如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单一,重复性的教学场景引发学生的视觉及感知疲劳,削弱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此外,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虽然设置了引导问题,但是并未给学生预留思考空间。以上教学而方式失当的问题导致教师虽然融合了日常生活素材,但是并未达到生活化教学目标要求。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
3.1树立正确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思想观念是引导行为的内在根源。因此,推动小学数学生活化发展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深刻领会新课标教育理念的精髓,为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提供方向性指引。具体而言,教师应建立师生双主体的生活化教学角色观,以平等的姿态引导学生,促使师生能动性的良好发挥,增强课堂交流与互动。例如,在讲解“可能性”单元知识时,教师以转盘抽奖活动作为切入点,展示关于转盘抽奖的奖品设置、抽奖活动规则以及转盘布局形式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有奖竞猜游戏环节,让学生猜测抽中哪个奖项的几率最大?为什么?借助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将课堂教学的主角地位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转变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个性的机会,促使学生热爱数学、享受数学。
3.2合理筛选生活素材,提升素材适用性
生活可谓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宝库,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教师并不能够盲目的照单全收,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教学需求进行精心的筛选与设计,提升生活素材的教学适用性,构建高效生活化课堂。例如,在讲解“角的度量”相关知识时,在生活中角及角度无处不在,学生所接触的日常学习及生活物品中蕴含了大量关于角与角度的知识。教师在选择生活素材时,要坚持学生感兴趣、易于学生接受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如小学生常见的溜滑梯游戏就是讲解角度知识的优质素材。教师设置自由探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玩滑梯的趣事,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不同角度的两个滑梯图片,让学生观察有何异同,并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谈一谈两个滑梯在乘坐时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借此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感知力。依托科学合理的生活素材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创设契合生活情境,构建开放性课堂
构建生活教学情境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常用手段。所构建的情境是否契合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解“多边形面积”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学校要建设一个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的花圃,其中一面靠墙,墙面长50米,现有70米长的围栏,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制作花圃才能够满足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讨,让学生借助数学知识对所掌握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加工、分析与思考,找出解决难问题的方案。采用开放性的生活情境,打破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沉闷数学课堂,提升数学探究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以数学视角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正确的认知数学学习价值,激发学习自觉性。
3.4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促成数学思维的运用
在全新教育理念之下,学生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及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教师跳脱教材的束缚,引领学生以数学视角观察身边事物,培养观察力的同时丰富数学感知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认识”相关知识时,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通过课堂交流互动唤醒学生的潜在认知,使被学生所忽略的生活细节重新鲜活起来,以具象化的生活实际事物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具象化的三角形表象,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常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生活的探究兴趣。其次,教师让学生将具象化的三角实物以几何图形方式展现出来,实现具象到抽象的转化,形成三角形数学概念认知。同时,借助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的融合,促使学生建立转化思维,掌握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实现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数学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力求将生活情景完美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把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充分关联起来,以生活为大背景,丰富教学案例,并倡导学生开放式思考,主动性参与,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郭艳萍. 一言一行皆数学——浅谈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J]. 才智,2017(11):75.
[2]张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J]. 才智,2020(15):187.
[3]杜庆忠. 再谈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J]. 才智,2019(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