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邹艳艳
[导读] 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

        邹艳艳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崇文中学,山东省烟台市,265500
        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讨论时,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的场面。但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我认为加强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从以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对学生的分组要科学合理,并注意人数、认知情感结构的合理性。
        1、人数结构的合理。一般地说,以上下两桌,四人为一小组。课堂上需要展开合作时,只要上桌的两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运作既节约时空,又方便灵巧,可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参与。
        2、认知结构的合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学困生各一个,中等生两个。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竟争打下了基础。
        3、情感结构的合理,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孩子多是凭情感办事。因此,在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可以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甚至在合作过程中,允许“跳槽”。可以是组间男女的互换和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流动,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二、科学运用合作方法
        小组合作也是如此,并非一个人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几个成员合作完成,那么中间就必须有分配,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每位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尽力做好。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久而久之两极分化更严重。

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方法: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反馈阶段,最好先让小组中的潜能生发言,这样既能检查其在合作中学习的效果,也能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理念的有效转变
        教师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不断总结反思。很多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的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也要认识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审美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帮助他人,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从中汲取好的做法。所以教师要有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观意愿,如果教师没有主动参与的愿望,小组合作学习是不会有结果的。
四、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提高主动参与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必须自己主动地学习,教师就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有利于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协作精神。
2、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宜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把问题放到小组内,让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启发。
3、在操作实验、探究问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的结果,发现并探究总结出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挖掘集体潜能共同解决学习的问题。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基本。经过实验,我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住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从而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