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优化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吴志强
[导读] 现在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推广.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吴志强
        泉州市安溪县墩坂中学,362400
        现在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推广.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綜合运用的结果。这其中,课堂提问往 往贯穿一节课的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这里,结合我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课堂提问优化的一些见解和体会:
        一.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出于时间上的考虑或是个人偏爱等原因,在课堂提问这个 环节上,往往只是固定的提问那么几个学生,而把大部分学生晾在一边。长此以往,就打击 了大部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历史课产生厌恶感。历史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因此,课堂提问的对象也必须是全体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兼顾到各类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既不偏爱基础好的学生,也不厌恶基础差的学生,既不俯爱乖的学生,也不庆卷调皮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感受到自己时刻被教師关注,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救学任务。
        二、课堂提问所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从教师的层面来说.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在此墓础上,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严格控制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宁缺毋滥,防止出现课堂提问的随意性,也就是授课时任由思绪飞扬,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全凭感觉;或是提问一些无关痛痒的技节向題。这样就无法帮助学 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层面来说。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具体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来设计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刚跨入初中的门槛,心智发育还不健全,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故 对七年级的学生应该多设计一些浅显直观的问题,使他们比较容易就能回答,培养他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心智的成长,理性思考逐渐形成。故对九年级的学生应该适当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培养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历史知识本身是有层次的,学生对历史知识也是分层次认识和理解的。这就要求历史教 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所教学生的认知实际,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设问。既要设计一些单纯的记忆性问题,考査学生对历史事 实.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 “郑和先后几次下 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等等之类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的答案就在教材里,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可以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此同此,还要设 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如“请试着评价汉武帝” “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等等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在教材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才能得到答案。这类问题就不适合提问基础差的学生,超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应该提问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综合能力,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提问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尽量涵盖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激发他们学习历中的兴趣。


        四、课堂提问所设计的问题要适量
        在现实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看到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都在不停的提问,尤其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往往是学生前一个问题还没理解清楚,后一个问题就接踵而来了。不但造成学生整节课神经高度紧张, 不能真正地进行冷静的、独立的思考,而且还造成师生之间思维断裂,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得不偿失。事实上,一节历史课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课堂提问只是其中的1个环节,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把握好所设计的问题要适量, 既不能过多,又不能过少,要刚刚好。我们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同时结 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力求所设计的问题少而精又符合学生的思维规 律和心理特点,使课堂提问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五、课堂提问要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个性比较强。在课堂提问上,教师要是一贯老生常谈,所设计的问 题,总是简単的以“是什么? ”“为什么? ”“怎样? ”这样的方式出现的话,会使学生感到厌 烦的,使他们失去了参与的热情,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往往一节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面对 这种现状,我们教师要适时改变提问的方式,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提问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进行。如在讲授“俄国农奴制改革” 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简单的提问:“你是怎样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这样的提问平 淡无奇,难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不妨换一个提问的角度,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提 问学生:“有的人认为,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减轻了沉重的负担,这 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有的人认为,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 国的发展促进并不大,俄国近代化的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简述理 由,提问中的两个观点截然相反,反差很大,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于是,学 生们开始积极思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并阐述了自己认可的观点和理由。这样的提问,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又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课堂提问要做到恰到好处,把握好时机。所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要结合课堂教 学的进展及变化进行提问,不能漫无边际的、随心所欲的提问。当需要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时,是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时机,适时进行课堂提 问,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把握不好课堂提问的时机,课堂提问往往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设计者的预期目标, 影响了教学效果.如在讲到“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问 题:“请同学们从作者、体裁、内容、价值这几方面比较《资治通鉴》和《史记》。对这个提问,不适合在教师讲授这部分内容之前或之中提问学生,只有在讲授完之后,学生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有了了解,才引导学生要和以前学过的“司马迁与《史记》”进行比 较,这时就可以适时抛出所设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这样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检査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程度,又培养了他们的历史分析、比较能力,收到很 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优化还有很多方面,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我相信,在历史教学中,只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用心钻研教材和教学理论,精心优化课堂提问,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从而促使我们的教学艺术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齐健编著:《初中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历史教学》(津),20仍年11期
钱洪潮《谈谈历史提问中?度”的把握》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
张莲英,课堂教学实效例谈》,《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2期
郑金洲主编:《上课的变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