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刘丹萍
[导读] 著名的建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我云的头脑。

        刘丹萍
        武汉市洪山区街道口幼儿园   430070
        【摘要】  著名的建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我云的头脑。”美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美术的特质之一就是它的独创性。随着当前中国教育的发展开始纳入整个世界格局,我们才开始意识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幼儿全面发展、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幼儿是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已成为检验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甚至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尺。故而,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独特性,来强化其对幼儿创造力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幼儿绘画;幼儿园美术教育
一、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creativity)是指创造的能力,在这里,“创造”是指带来一种新的存在和发明。因此,在其最基本的意义上,“创造力”意味着一种产生新的或最初的事物的能力。然而,人们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往往存在普遍的错误偏差。例如,我在我的电脑上胡乱地按键可能会产生一些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文字,但这些很难视为创造性的。所谓创造性,所生成的东西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价值。大多数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在原创性和价值性两个方面都有要求,然而,尽管如此,这还是不够的。因为我可能纯属偶然地产生某种新而有价值的东西。就比如说,我在我的电脑上胡乱地按键,十分偶然地,也可能产生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或者一首宜人的诗。因此,某种意向性和深思熟虑也是需要考虑的。要有创造性,我必须是有意地创造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事物,这些产品必须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作为一种初步的描述,创造力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产生新事物的能力,这种新事物具备价值型,产生的过程具备意向性。
        国外早期对创造力研究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从智力结构上把创造力与一般的智力区分开来,他认为创造力由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构成,而发散性思维是其核心部分。心理学家托仁斯在吉尔福特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三个品质特征。我国长期受这种智力形式说的影响,一般认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智力:如同传统观念一样,认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绝对聪明的,并往往把智力等同于智商。后来麦克隆对数学和建筑学方面有创造力的人的研究发现,高智商的人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智力不是构成创造力的全部,许多学者都认为,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
        在美术创造中,创造力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美术作品的独创性正是其价值所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二、自我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创造力的问题和不足
        现如今的很多美术教育活动,存在片面强调幼儿对绘画技能以及美术知识的掌握,教师在美术活动展开过程中往往以灌输的方式指导或示范幼儿去完成一幅作品的完成,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作用,抹杀幼儿的了灵感和天赋。
        在我看来,当前存在于美术教育活动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便是教师在组织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太多使用临摹的方法,而忽视了幼儿的个性表现,通常会给幼儿灌输一些比较模式化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极大地违背了艺术的创作宗旨,即“艺术来源于生活”。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孩子对老师说:“老师,太难了,我不会画”。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幼儿长期模仿教师,缺乏自己创作想象力的结果。幼儿的作品如果缺少自己的想法,也就意味着缺少情感,缺少创造力。
        另外一个问题便是教师对于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我们知道艺术没有好坏之分。而且,将写实作为评价标准作用于幼儿身上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看到艺术的主流和那些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抽象艺术较之于写实美术作品来讲,其可读性更强,对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更加有利。
最后要强调的一个问题是美术教育活动与其他领域的结合不足。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教育注重科艺融合的幼儿园,幼儿教师专业素养较高,美术教育活动会较多地与其他比如音乐教育、语言教育等结合来展开,即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着其他各个方面的教育。在一个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辅之以其他领域的教育,这样会更加有利于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时幼儿在音乐伴奏下作画,效果比在没有音乐伴奏下作画更佳。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三、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单向的思维模式,多维度地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使之融合并产生新质。创造性思维更多的在于善于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智慧,形成新的成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理解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触、肌理等美感效果;挖掘其内在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例如,梵高的作品富有热情和表现力,其中一部分思想就是汲取了中国绘画的营养而成。在他的《向日葵》中,他摆脱了传统透视的深度,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样子,并用他那粗壮的线条勾画出叶茎罐的轮廓,显示出向日葵顽强的生命力。用线条描绘向日葵轮廓,再加以着色,不添加光线的明暗变化,但突显色彩和线条机能。故而,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活动中,老师可以鼓励幼儿立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地表现出来,在作品评价的时候也可以对他人的作品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那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利用多种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引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在组织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是充满生机与趣味的,应该是教师与幼儿互动一起进步来完成的。无论是单一的教师的讲授,还是放任幼儿自主创作都会使美术教育活动无法进行,会使幼儿失去对艺术的兴趣。故而,一节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必要手段。
3.引导幼儿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宽松式的、游戏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比如到操场或者校园之外通过观察作画,也可以选择一些特殊场合,在画布上直接作画。幼儿的作画会是让我们意想不到幼儿园一角,或者新颖作品瞳眸中的映射出的幼儿园,这些都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创造性作品。
四、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而且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创造性人格。通常一些幼儿在绘画创作开始时有许多构思,可是因为对不确定性产生的畏惧的心理,只能循规蹈矩,按照老师的要求和以往的创作风格去做,总是把自己束缚在一种技能、一种题材、一种创作风格上去。这时老师就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涂鸦游戏,使幼儿体验到冒险带来的惊喜,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相对的。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必须更新美术观念,使美术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培养幼儿的创作力。使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得以真正的提高,使其内心的情感渗透到艺术作品中去,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4]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5] 冯建军.当代教育原理[M].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