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展
福建省尤溪县坂面中学 福建三明365113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与法治素养正确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承载着这门学科对生命教育的宏大命题,而通过真实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合理地运用真实教学过程深挖生命教育的意义呢?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生命的思考”
前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这其中,“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使命,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把握这单元内容的本质,有效开展教学,通过“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相关内容,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重要选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教学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设置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同时,课本中的内容是生活事件的提炼和总结,从更宏观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对这些事物的本质进行归纳,形成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整体内容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如果将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料容易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一味地教教材也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就没有深层次探究和思考,学习也只局限于表面,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和目的。尤其对于“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更加依赖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否则学生不会融入自己的思考,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的视频、动画等形式,让抽象的名词和描述变得具体、生动,帮助学生体会课本中的专业名词和特征;也可以利用微课平台,为学生准备课本中没有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从而有所思考。在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提前在微课平台上上传《滚蛋吧!肿瘤君》的报道资料与影视化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主人公熊顿与癌症肿瘤的抗争过程,让学生首先对生与死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探究。
二、设计真切问题,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节奏和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着直接影响。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直接教学,以填鸭式教学将所有知识点和相关讲解输出给学生。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上课成为单纯地“听”,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将课本中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吸收消化。也正是因为这样,目前的教学方案中出现越来越多基于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设问、提问、疑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运转思维、快速思考,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把知识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融合,从而更加有效地融入课堂,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达成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例如,在利用《滚蛋吧!肿瘤君》进行“生命可以永恒吗”的相关知识导入后,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提出与电影内容相关的问题:“熊顿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的?”、“熊顿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首先让学生从特定的人物和情境中思考人面对生命时的态度;接着,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熊顿,你会怎么做?”、“你认为对于熊顿来说,她的作品可以被视为她生命的延续吗?”,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换角度思考,探究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最后,教师提问:“人体器官捐献是无私的、伟大的,我们常说受捐者将捐助者的生命延续下去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你认为文学艺术作品等流传千古可以被视为生命的永恒表现吗?”,让学生以客观的眼光,辩证地看待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永恒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逐渐深刻,直击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运用辩证的眼光和全局、综合态度来思考,逐渐锻炼学生思维的敏锐程度和细腻程度,真正让学生产生挖掘生命意义的兴趣和动力。对于课堂中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不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立刻有所回答,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处于初级阶段,由于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和眼光、知识面的局限性,并不能得出完满的答案。教师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要把握课堂节奏,完成教学任务。
三、开展真诚对话,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开展教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而言,需要学生不同的思想与观念之间的碰撞,产生新奇的火花,让学生接触到更全面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活动”板块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在课堂中以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地挑选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相对成熟的思想与学生相对稚嫩的思想产生碰撞;教师也可以将全班学生以四至六人划分为小组,在合适的环节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彼此交流看法,在彼此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想法和所给问题有更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亲自思考中获得学习和思考。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中列举袁隆平、张桂梅、刘军等人的事迹,让学生探讨这些人的一生是为了什么而奋斗,他们收获了什么,他们生命是否足够精彩。在学生探讨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总结:“袁隆平一辈子扎根稻田,张桂梅一生驻足山村、刘军一生钻研北斗,他们的生命因为有了坚持和热爱,因为有了奋斗和拼搏,闪闪发光,他们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从而引入对“每个人生命的价值和使命,每个人生命的奋斗目标”这一核心话题的讨论。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自己目前想要实现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的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对道德的认同,让学生在精神层面有所提高和成长。
四、体验真挚情感,引导学生领悟价值
生命教育注重体验,学生正处于生命中,对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有独特的体会。要以真实的教学过程展开“生命的思考”教学,教师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拥有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体验。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事例入手,通过分析各种不同的反应得到相应面对生命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价值的体验和感悟上,体会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魅力,让学生形成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方式、性格特点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学习特点也千差万别,对于生命的理解更是存在各种差异。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正确、平等、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实发展,实现真实教学。
总结: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利用好教学环节,以真实的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知识的本质、独立思考和分析,真正掌握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翁姝华.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0):64-65.
[2]杨颖.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4):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