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夏炳琼
[导读]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其理论知识需要实验现象的支撑,生物学的发展也是依靠不断的实验推动的。

        夏炳琼
        宜良县第三中学  652100
        摘要: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其理论知识需要实验现象的支撑,生物学的发展也是依靠不断的实验推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验教学,不仅要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实际验证理论内容。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其通过观察、思考、动手以及分析总结等过程严谨地学习生物知识,从而形成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引言
        生物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其理论知识基本上是建立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总体概念呈抽象化。在学生的印象中,生物实验大部分是较难操作的内容,而且学生很难对实验形成具象化的思维。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多数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相关的实验教学,而且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讲解,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构建良好的生物实验课堂氛围
        相比于其它学科,生物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生物学习至关重要。就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而言,教师要求学生课堂上要做到安静、有序,这种要求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动手能力的提
高。新课程理念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强调要注重保护和释放学生天性。新课改理念强调,教师要明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既要做教授知识的教书匠,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学习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尤其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给学生创造愉悦、轻松、自由的课堂。在“自由、轻松且趣味”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没有思想束缚,可以释放内心的好奇,从而更好地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
        例如,在讲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时,教师可以改变授课模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开放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带学生来到学校旁边的田野上,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想法,这种授课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及社会发展的应用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物教学变得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活化教学能够加强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应用当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例如:在教学初中生物“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前,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分组进行知识探究。

第一学习小组,探究“汽车尾气对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二学习小组,探究“噪声污染对周边动物生活的影响”;第三学习小组,探究“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内容,并将探究数据整理、记录。课上,让学生依据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与其他学习小组进行知识分享、经验交流,在同学间相互质询,评议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并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生活化教学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认同。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生物知识的兴趣,更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了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三、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会把实验的目的、步骤等详细地告诉学生,学生照着老师的示范或者给的流程操作,缺乏自主探究性和创新性。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探究性教学,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拓展尽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去总结和掌握,把实验过程转变为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和验证,深度挖掘学生科学实验潜能,促进思维创新发展。
        例如,在教学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者搜集相关资料,设计验证“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小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和所需材料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如有的学生为了证明叶绿素是光合作用必要条件,提出可以将正常生长的吊兰提前放到黑暗环境中一整夜,然后选取一片叶子,用黑色物体把其中一部分上下都蒙住,然后将吊兰放到阳光充足的地方,几个小时后去掉纸片,将叶片摘下放入烧杯中煮沸,随后把水倒掉,往烧杯中倒入95%的酒精,放在装有水的锅中煮沸(注意装着酒精的烧杯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煮,以免发生危险),直到其中的叶绿素全部浸出,再将叶子取出,置于器皿之上,滴上碘液,查看叶子的反应,可以发现原本绿色的地方变成了蓝色,而非绿色地方依旧是白色,从而充分验证叶绿体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解释,之所以通过叶片颜色变化进行判断,是因为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是会产生淀粉的,而通过淀粉与碘液融合会产生蓝色反应可以判断出,叶子呈现蓝色的部分是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而颜色没有发生变化的部分则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正是被黑色纸片遮住的部分。学生通过自主设计操作这个小实验,把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点掌握透彻,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非常有乐趣的,以往这些小实验都是教师主导,学生跟着操作,现在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和验证,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结合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实验过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内容,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且能够借助实验结果来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进而提高生物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宏明.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06):151-152.
[2]邴雷.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1):89-91.
[3]薛美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8(03):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