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莹莹
黑龙江省密山市第七中学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共育的关键在“沟通”二字,家园双方通过交流彼此的观点、感情,求得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教师与家长沟通要讲究方法,注意策略,说话要有艺术。
关键词:教师 家长 沟通 艺术
目前教师与家长沟通意识不强、沟通技能低下、沟通策略缺乏、沟通存在障碍等问题是非常突出的,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导致了家长与教师关系的紧张与恶化,甚至酝酿了尖锐的冲突。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要讲究方法,注意策略,说话要有艺术。
一、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是成功沟通的开始,一般教师可根据所沟通问题的性质灵活选择。
1、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机,在走廊或活动室沟通。这类沟通三言两语就能解决,且不需要回避他人。如告诉家长孩子在某类活动中表现突出,孩子的头发和指甲该剪了,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不爱喝白开水等等。这类沟通能有效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进一步沟通打下良好基础。
2、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机,在幼儿园走廊一角或某个地方沟通。这类沟通一般需要回避他人,家长一般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幼儿也不愿意教师向家长“告状”,所以教师应单独与家长沟通,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告诉家长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损坏了教室玩具,午睡时经常尿床等等。
3、在班上所有幼儿离园后或利用节假日,在幼儿园办公室或幼儿家里等不受干扰的地方沟通。这类沟通内容往往较复杂,涉及的问题也较严重。如告诉家长,孩子近来一直不愿意跟同伴说话,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并有攻击、自伤行为。此时教师可委婉地让家长认识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并和家长一起分析、查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掌握非言语技巧
研究表明,交往信息中面部表情占55%,声调占38%,语言占7%,因而与言语交流相配合的非言语交流特别重要。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如果能使用以下非言语技巧,效果会更好。
1、与家长保持平行的目光交流,避免仰视、俯视的眼光或游离眼神。
2、用微笑、点头等表示对家长的尊重,用身体前倾间或以“对”或“是”等短语回应来表示对话题饶有兴趣,最好能动笔记录家长谈话的要点。
3、注意力集中,不要边谈边干其他事情,心不在焉。
4、在和家长沟通前、沟通中,要注意观察家长的情绪。当家长情绪不好时,最好不要“追”着家长谈话,可等家长情绪好转时再沟通。
三、运用恰当的谈话方式
常常听到幼儿园教师抱怨说:“家长工作真难做,你好心将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们,他们却认为你瞧不起他们的孩子,说你偏心”。
有一位刚入园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弱,一次教师对家长说“你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吃饭、穿衣、大小便都要人帮忙,你们家长肯定包办惯了,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办!”家长听了很生气:“我孩子就是不会才来上幼儿园的,什么都会还来干什么?”这位教师顿时感到十分委屈,沟通不成,不欢而散。其实这位教师的好,如果能换一种表达方式,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1、在正式谈话开始前,为了避免紧张,可向家长关切地询问孩子的生活情况,如:孩子每天什么时候睡觉、起床,平时喜欢和什么人玩,遇到问题一般愿意跟谁说等等。
2、谈话内容要始终集中在孩子身上,尽量多介绍孩子在园表现询问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谈论时如果说“咱们的孩子如何如何,咱们班的孩子怎样怎样”,会让家长觉得很亲切。
3、要多倾听家长的意见和看法,不要随便打断家长说话,与此同时还要巧妙答复与引导。如果始终是教师为主,家长可能会厌烦教,越是乐于倾听,家长就越愿意交流。倾听时可多用开放式的提问,如“为什么”“怎么样”等,尽量少用封闭式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等。
4、尽可能以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要说的内容,而不要用“你”来提出要求。如“孩子最近经常迟到,我担心他会错过很多非常好的活动”而不是说“别让你的孩子再迟到了,他会错过很多非常好的活动”。
5、交谈一段时间后可略作总结,如“您的意思是,您刚才说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您看对吗”等,以表示理解和认同。
6、在指出幼儿缺点时不要说“你的孩子今天又犯了什么什么毛病”,而要从侧面切入:“你家孩子最近表现很好,要是在这几个方面改进一下就更好了!”这样家长会比较容易接受意见,也更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
四、实现有效的沟通策略
首先,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应从思想上重视这种交往,把家长视为自己教育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以便更多的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并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使孩子成长的更好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桥梁,我们要创设和谐的氛围,正确的引导家长,灵活选择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实现有效沟通。
其次,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沟通不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技巧和方法,且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化形式。教师是专业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家长高出一筹,因此教师应当在沟通活动和培育家长的沟通意识、消除沟通心理障碍方面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建立密切稳定的家校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学之初即着力于强化制度化沟通的理念。明确沟通是正常、必要的环节,家访不等于上门告状,找家长了解情况也不等于“请家长”,越是现代型的教育,就越要强化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铺垫在先,说明在前。有利于祛除顾虑,表明姿态,培育经常性沟通的观念或意识,也能为今后的实际沟通、合作创造条件。
五、构筑信任平台
信任是教师实现与学生家长实现良好沟通、开展合作的心理基础。能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
构筑信任,首先要求教师要保持诚恳和负责任的态度。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对家校沟通工作特别认真,而不是虚假的。其次,沟通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作充分的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是拟一个简单沟通的提纲。其三,真正沟通时要记好笔记,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你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你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家长也会提升其责任心;另一个直接好处是,有助于达到预期效果。这样从情感上容易迅速沟通。最后要充分发挥“爱”在教育中的特殊而奇妙的功能。“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师工作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只有爱学生的教师,他才可能教育好学生。“爱”主要体现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上。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中,若能流露出对学生的爱,往往会迅速、有效地缩短家长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增强家长的信任感和责任感。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学会说话的技巧,表达的方式,语言的运用,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把握好家长的心理,建立起融洽的关系,用艺术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调动和运用一切积极因素立德树人,培育我们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教师怎样与家长有效沟通》,张晓辉、马艳军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