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小川 王继波 艾传国 王宁
大连交通大学 116000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大学期间极为关键,我国以三全育人教育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大高校提高站位,以知促行,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创新拓展,我们对其发展期间的创新成果进行探究。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健康;工作创新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和危机干预工作,在新时代“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尤为重要。
目前来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面对新形势下教育模式转变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大学生群体接受心理教育、学习心理知识仍存在欠缺,学习过程中的“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和社会各界的优势资源,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一、构建“三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高校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如何平衡好生活学习和诸多方面带来的压力,这是当代高校心理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为大学生构建独立成熟的心智做好准备。因此在新时代“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尤为重要。
(一)全员参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心理中心的老师工作,更包含专业教师、辅导员、朋友心理帮扶、舍友等多重角色参与,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疏导网络,关心关爱学生。在高校学生、教职工中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年级大会、级队会等机会,将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同时加强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培训,认识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信号,当发生严重危机事件中,学校保卫人员、校医院等部门也需要参与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全程关注
大学生自入校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重点学生进行回访和评估,并持续关注。少部分学校在新生入学后会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测评工作,但是之后并未开展持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贯穿整个大学期间,高校可以设立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公共课和选修课,建设心理素质拓展基地,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进行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工作。
(三)全方位实施
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涉及个人成长环境,学校在开展心理个案咨询和危机问题处理要结合其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进行研判。
新生入学时,作为年级辅导员,通过档案查阅、调查统计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了解,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少数民族家庭等。学院要建立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家校联系,例如在新生入学时设计包含学校联系方式的新生名片方便家长联系辅导员,开通家长沟通交流群,通过给学生家长寄发成绩单和在校表现等形式,让学校和家庭双向沟通。各年级建立紧急联系人制度,必要时刻要能及时联系到学生所信任的人。针对重点关注学生,必要情况可以开展家访或者邀请学生家长到校交流。
二、制定并不断完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稳定。高校危机应急机制应当以“生命优先”为原则,以“防控为主”重点加强预控能力保障生命安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令第43号》文件指出:辅导员在工作职责上,需要具备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稳定局面控制事态发展。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院校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在必要时刻启动机制及时处理事件,以保证事件的顺利解决。
首先,成立以院系领导为负责人的应急领导小组,直接指导危机事件处理,集中学校的资源,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更好的处理危机事件;其次,建立畅通的心理危机预警渠道,安全保卫人员与院系领导、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紧密合作,保障人身安全;再者是培养教职工和学生干部危机意识,及时发现身边危机信号,发挥校园朋辈帮扶左右,对于突发的危机事件处理完后,对涉及的普遍学生群体也要展开心理疏导,避免产生次生事件;最后,危机事件处理后应当及时总结学习,积累重要经验,利用各种途径提高师生的危机意识,尽量将危机苗头扼杀在摇篮中,后续工作中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是心理状态发展的基石。作为跨入社会的预备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建立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校内外多方共同投入,各部门协同配合。相信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处理工作将会开展得更加扎实,更加细致,共同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三、结语
“三全育人”不但是一个观念,而且也是一个对于顶层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指导。其理念对于心理教育工作在高等院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改进提供了方向:社会各界全员全要素参与;教学活动要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立德树人,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加强高校的心理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三全育人”理念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心理服务,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高等院校的全体教师和教育资源应成分投入,帮助学生学习;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培养学生调节心理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在学生遭遇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团辅活动,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夏敏.家校医三方针对抑郁症学生开展工作——基于辅导员实际工作案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19(05):228-229.
[2]安玉芳.新时期海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3]张凯“三全”育人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22):226-227.[2]何佳.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6) :68-70+96.
[4]边冠莉,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03):53-54.
[5]魏武斌,辛艳伟,张鹏.三全育人体系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探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7,(06):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