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邓海飞
[导读] 在2016年我国新课改方案中,《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定位: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邓海飞
        广州市白云区平沙培英学校,广东 广州51000
        【摘要】在2016年我国新课改方案中,《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定位: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1] 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2-134;][1]在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渗入现代化阅读教学理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开展科学阅读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点的重难点,扩展学习视野,提高科学学习能力,获取丰富的知识,达到科学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阅读;运用。
        我们在以前的小学科学教育优质课、公开课中发现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整节科学课上几乎没有教师指导学生打开教材,几乎没有科学阅读环节。随着新常态时代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课不仅是研究实验教学,探究实践教学,科学课还不仅需要科学教材,更多的是需要认真阅读教材,剖析教材内容。不仅如此,阅读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入阅读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火热研究的课例。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例从三个方面:阅读材料的选取,科学课阅读的指导,科学课阅读的安排,详细指出阅读在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扩展学习视野,提高科学学习能力,获取丰富的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阅读材料的选取
1、教材中“引言”
        《科学》在每个主题单元的首页设置了“引言”,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单元的兴趣,并指明该单元的研究方向。[[2] 张翠娟,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J],教育,2019,2(275);][2]如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的“引言”引发学生思考:“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需要看钟表来安排每天的行程,如果没有钟表,人们怎样来安排工作和生活呢?”。从而激发学生想要探讨本单元的积极性,教师顺理成章的引领学生走进本单元学习:“我们将不断的解决这些疑问,了解更多的及时方法。”
2、教材中“资料库”。
        《科学》在每个单元的结尾设置了“资料库”。这个“资料库”不仅补充本单元科学历史故事、科学概念、名词详解等,还延伸本单元知识点,进行知识迁移,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有延续性和完整性。[2]如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这个单元后的资料库中介绍了日冕、水钟、时间的痕迹详细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该资料了解人类计时器的发展史,认识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阅读资料库:教室里的“摆”,提高学生阅读获取信息能力:伽利略研究机械摆钟“摆”的故事来由和经过。激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材外阅读材料
        《科学》教材中除了引言和资料库现成的资料库外,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寻找适合的阅读材料,有机地增加探究的信息量,以调动学生思维、调节节奏、延伸探究内容的一种手段。把教材作为一个点,由点及面辐射开来,引导学生科学探究,追求更广泛的沟通,联系现实生活。[[3] 曾宝俊,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12-126;][3]比如五下《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王冠的秘密》《科学是……》,选取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扩宽知识面。再比如我在讲授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一课前,我的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过度挖掘“发菜”会影响当地生态平衡,但是不理解为什么“发菜”的影响力这么大。我想既然有一个同学有这方面的困惑,那是不是其他孩子们也有一样的困惑呢?于是我在授课前提前为孩子们收集有关“发菜”的阅读材料,帮助孩子们解决困惑。


二、科学课中的阅读指导
        在阅读指导环节中,课前课后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学会自己提取科学信息,还可以亲子阅读,共同学习,创造亲子阅读活动。课中阅读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独立阅读3-5分钟后,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共同提炼总结科学信息,集众人之智慧共同完成学习阅读单。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做一些引导,引导学生更好的提炼总结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三、科学课的阅读安排
探究课强调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入阅读,应该有针对性的目标和意图,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如何将科学课堂进行阅读教学呢?何时阅读呢?因此合理定位阅读非常重要。
1、课前阅读,扩展知识面
        单元课前阅读引言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即将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带着疑问进入课堂。一节课课前阅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三年级科学启蒙重要第一课《科学是……》,教师设置课前阅读,给孩子们带来一则《琴纳和牛痘》的故事,激发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再比如《食物链》课堂开始,教师引进一个学生熟悉的螳螂捕蝉故事:“夏季烈日当空,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吮吸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的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小黄雀……”,请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3]教师让学生先安静阅读3分钟后,寻找成语,俗语,谚语暗含着的食物链,再同桌交流想法,通过课前阅读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课中阅读,提高科学学习能力
        在小学课本中有许多科学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设计了相应实验。目前教师常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但学生没有完全把实验步骤牢记于心,在实际实验操作时难免会忘记实验步骤,一旦出现失误实验面临失败。该环节缺乏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实验前教师可以把阅读材料精简整理,给每个同学准备阅读实验单,让学生在试验时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减少失误,提高学生科学学习能力,也减少教师教学时间,便于课堂教学。比如:五下《机械摆钟》课中教学时,让学生研究摆的等时性时,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温馨提示)实验阅读单:1、实验时间:1分钟。2、试验时要数摆钟次数。3、一来一回指一次。4、摆绳要拉直,摆动角度小一点。5、摆动次数未满1次就不计,如13次不到,那就计12次。
        除了实验教学时要加入阅读教学,还有探究课程教学时也加入阅读教学,比如:五上《维护生态平衡》一课中,“发菜”的生产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该环节加入“发菜”阅读材料,让学生从阅读中提取科学信息:“发菜”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水生藻类,有很强固氮施肥能力,为草原的土壤提供天然的有机氮肥,使在草原上的植被得以生长茂盛。而每年采摘100克发菜草场,就要采挖10亩草场,从而导致这10亩草场没有经济效益,长达10年草场寸草不生。加剧草原风灾和旱灾,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非常大的危害。通过阅读该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提炼信息能力,扩展知识面,认识到“发菜”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课后阅读,延伸知识
        对科学探究活动而言,课堂上的时间是不足以让学生得到完整性的获取知识和探究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课后阅读活动。[[4] 何君,阅读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育[J],2018(315);][4]如学完《维护生态平衡》后,号召学生阅读、搜集更多的引发生态平衡的例子等等,继续学习相关知识:阅读澳洲《人兔世纪之战》和阅读猎隼的资料,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书学习,比如:《森林报》。不仅让学生学会课内课外相结合学习,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广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提炼科学信息的能力。
四、结束语
        科学阅读教学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逐渐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当中,在人文科学课的阅读教学当中,通过科学课的融入阅读形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使得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使得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很大提升,因而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特点,探究、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阅读方式,使得科学阅读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当中来。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