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互联网+大背景之下的融合教育模式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陈语忆
[导读]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核心理念,但是,在融合教育这一方面,对“互联网+”的融合更是少之又少。

        陈语忆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特殊教育  

        【摘要】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核心理念,但是,在融合教育这一方面,对“互联网+”的融合更是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研究并且发展“互联网+融合教育”发展融合教育的模式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互联网+;融合教育
一、“互联网+”特殊学生档案管理
        特殊学生学生随班就读,应当在入学前作出全面的背景调查以及入学后进行跟踪报告,并通过互联网个别化信息平台,将有关信息和资料电子化和数据化,以此形成特殊学生的个人学籍档案。
一、背景调查
背景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个人情况
        包括特殊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特殊学生的残疾类型及评估意见;监护人的基本信息;监护人一般情况下的活动轨迹。
        通过收集,学生的资料由三大板块组成:
        

2.随读班的接纳程度
        普通学生家长对特殊学生的接纳程度,首先由教师向家长阐述融合教育中具体实施方案及利弊,家长对此做出反馈,教师基于反馈,对方案做出合理的解释或改进;除了需要考量普通学生家长对于特殊学生的接纳程度外,重点在于随读班内的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接纳程度。特殊学生放在数个班级内随班就读一周,观察普通学生的包容度(量化)和互助情况(量化),对比数据。
3.跟踪报告
        对特殊学生的跟踪报告,应当通过互联网达成教师与家长的密切联系。教师与家长定期对学生随班就读期间在校和在家情况进行更新。并且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实时改进或者变更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措施。跟踪报告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干预行为心理信息
        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后其行为变化程度,主要体现在课堂表现,课间行为,在家表现等;以及心理变化情况,如:自卑程度,内在矛盾,心理失衡,对同学的接纳程度,对学习的态度积极与否等。总结目前存在的行为、心理问题。
        (2)干预评估报告
        目前已经接受过的干预措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测试及成果等,阶段性的干预计划和实施情况。进行比对前后心理状态、与人沟通情况等言语、行为各方面的实时转变。
二、“互联网+”教学实践
1.互联网+宣传
        据笔者统计得出,除了部分教育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几乎所有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对融合教育这个理念是一概不知,同时根据笔者实习经验而言,存在许多程度较轻的孩子会从普通学校转入特殊学校,大多数家长不清楚融合教育模式或者抗拒融合教育,甚至是部分教师对融合教育模式的概念较为模糊。而互联网,作为一个影响力较大平台可以在“融合教育”宣传这一方面发力:
        a.互联网+教师
        为节约教学成本和时间,对广大教师群体进行线上的融合教育方面的基础的理论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教师集体的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
        b.互联网+家长
        对于适龄学生的家长,可以提前通过线上班会等形式进行入学前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办专题系列讲座阐释融合教育的先进性来扩大融合教育的影响力。
2.互联网+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融合教育模式应当是:课上有指导、课间有帮助、课后有辅导三者相辅相成,三者的主体分别是普通教师、普通学生、特殊专业教师和家长,之间构成干预小组,对干预对象的行为变化等进行跟踪报告,并通过互联网互通有无,最后经过大数据分析,提出有效的下一步干预方案或建议。
        (1)互联网+课上
        课上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人素养和教学资源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教师个人素养上来看,两个教学目标(即普通课程教育和特殊课程教育)如果需要一个普通教师加一个特殊专业教师,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师资力量的浪费,即会造成1+1<2的效果。若是一个教师可以实现两个教学目标(即普通课程教育和特殊课程教育),则有可能可以达到1+1>2的效果,为实现这个目标,”互联网+”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对于一般教师而言准备此类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就是由于专业槽相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较浅,对于此类课程的理解较浅,因此在教学资源上可能会匮乏或者欠缺。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学生的信息与大数据匹配从而得出获取更加专业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对于特殊学生初步的干预教育。当然这两者最终的指向都是对特殊学生做出有效的有利的干预,教师记录干预前后变化,制成跟踪报告。
        (2)互联网+课间
        主要是指普通学生作为与特殊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人,可以帮助老师分担对特殊学生的关心。教师可以日常询问所有学生或者特定的帮扶学生,被关心对象的行为等变化,进行记录,制成跟踪报告。
三、“互联网+”成绩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融合教育虽然是针对特殊学生提出来的,以特殊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但是特殊学生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仍然是少数。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来说,我国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大多还是处于“成绩中心主义”,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也大多取决于此,而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两者的之间如若是以一般成绩而言,势必存在一定差距,若如此评价,则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无形中会产生一种隔阂,特殊学生也可能会陷入心理失衡,内在矛盾多见等心理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作业个性化,考试特色化”来平衡两类学生之间的差距。
         综上所述,“互联网+融合教育”是当下融合教育发展的趋势,推动互联网技术在融合教育中的发展,是融合教育前进的助推剂。互联网在融合教育中,就好像一个箱子,能够给身心发展有障碍的特殊学生一个机会,能站在箱子上面和普通学生一样高,能高过周边围墙,看看美丽的风景。在学校、教师、家长的携手努力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特殊孩子的学习之路一定会有更美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段瑞红.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之我见[J].知识文库,2020
        [2]仇晓东.从“为了极少数”到“发展每一个”——回归融合教育的本意办融合教育学校[J].现代特殊教育,2020(23)
        [3]宗宝璟.“互联网+教育”在管理模式中的融入探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