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婕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钢琴在西方的发展历史300多年,拥有浩如烟海的作品、灿若星河的演奏家、科学系统的教学。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其缘由是他宽广的音域、丰富的和声以及极强的表现力。对于我们来说,钢琴是一个“舶来品”,在100多年前流传入中国至今也算是家喻户晓。我国的许多优秀作曲家也创作除了许多无愧于时代的经典的具有民族精神的钢琴作品,其中《黄河钢琴协奏曲》就是十分著名的一首。
关键词:钢琴 民族精神 《黄河钢琴协奏曲》
一、钢琴传入中国的历史
1600年时,第一台钢琴传入了中国,在当时被当作是贡品由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寇进献给万历史帝。这是一台方形木盒状的古钢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觉得只是一个西方的大玩具罢了。其后又有很多洋人陆陆续续来向当时的皇帝进献古钢琴。根据有关史书记载,1610年意大利的一位传教士毕方济、1629年德国的传教士汤若望、1672年葡萄牙的传教士徐日升都向当时的皇帝进奉了古钢琴。但这些流入中国的古钢琴并没有被流传开来,仅仅是作为当时的王公贵族的消遣小娱。其缘由是当时16、17世纪的古钢琴在构造还十分不成熟。音色和力度做不出太大变化,音域也十分有限。在听觉和音乐表现力上远不如中国乐器的悠扬憾人、声情俱佳。
钢琴真正作为商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的。1840的鸦片战争对于国人来说是一段及其屈辱的历史,签订条约之后,中国的许多重要通商口岸被迫开放。钢琴也在那个时候作为商品流入了中国。1842年,英国商人曼切斯特用轮船运来了许多钢琴来到广州。就和当时的其他的工业品一样,带着倾销的目的进入中国。19世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英国生产钢琴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不再是之前表现力平庸的古钢琴了。但是由于中国当时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根深蒂固,中国民众并没有接受这个“舶来品”。除了给当时的传教士留下几台之外,其他的钢琴又被原船运送了回去。这一次将钢琴倾销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本家美梦可谓是如影幻泡了。在当时的中国,钢琴受到抵制并不奇怪。民众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就算是在生活的吃穿上也是让洋玩意儿难以渗透。就算是英国生产的厚实的斜纹布也很难替代中国自己的生产的土布,更别说是钢琴这种昂贵的乐器了。再一个当时在中国的洋人数量也非常少,基本都是教会的传教士和一些西洋学校,对钢琴的需求量是非常小的。广大的民众几乎都从未接触过钢琴,甚至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在这样的国情之下,钢琴的走向民众可以说是极其不现实的。
一直到19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遭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上一次基础之上,中国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割让了更多的在华权力,门户洞开。西方各国列强蜂拥而至,在华的洋人、洋教会、洋学堂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国门被迫打开的同时也有很多有志青年在这个时候走出国门,为了实现那句林则徐的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段历史回望是满目疮痍悲痛十分的,但在客观上也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来自西方的文化和文明与我们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也有部分好的制度文明、技术文明、音乐文明走进了闭塞的中国。那时候的钢琴就是作为音乐文明的代表,同时也一件昂贵的商品来到了中国。
二、《黄河钢琴协奏曲》
1、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于前所未有的危亡之际。中华大地生灵涂炭,哀鸿遍野。1938年11月,武汉沦陷。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以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在这路途中,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巨浪烈风的搏斗、真正感受了黄河的险峻山峡和瀑布礁石、听到了古朴的高亢悠扬的船夫号子。黄河的汹涌给了光未然强烈的心灵震撼。1939年的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一直都在酝酿着《黄河》的词作,并在除夕晚会上深情朗诵了这部诗篇。当时在场的冼星海听到朗诵以后是十分兴奋,当即表示要为现剧队谱曲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2、发展历程
《黄河大合唱》一经问世就反响剧烈,为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树立了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这部伟大的声乐作品被改编成了钢琴协奏曲。
1968年10月的一天,殷承宗从中央乐团到中央音乐学院来看大字报。之前的殷承宗曾经为《红灯记》做过钢琴伴唱,他一直想在“钢琴革命”上再迈出新的步伐。他始终相信自己之所学是可以作用于革命,反馈于社会的。这时陈莲女士的大字报正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二楼公示。陈莲在大字报中写到江青曾对她说的话:“黄河大合唱很有气势,可以写成钢琴协奏曲。”这样的一句话无疑是给了殷承宗巨大的动力,之后他向江青写信,想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成为钢琴协奏曲。他也很快得到了江青的回信,江青说《黄河大合唱》可以留曲不留词。随后殷承宗就迅速组织筹建《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组。1969年2月创作组正式成立,成立后创作组成员在不断变化。杜鸣心离开之后,殷承宗借调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盛礼洪先生来乐队主持配器工作。殷承宗曾经的学生许斐星在创作组内协助一些事务性的工作。随后几个月,石叔诚也加入到了创作组的活动中。石叔诚是担任《黄河钢琴协奏曲》B组的独奏演员,了解并参与其创作过程会帮助他更好的演奏诠释作品。殷承宗还邀请了刘庄来参与创作。
时至1969年的夏天,《黄河钢琴协奏曲》终于完成了第一稿。曲谱完成之后便紧锣密鼓的开始准备试奏。试奏时,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储望华担任第二钢琴协奏。还请来了李德伦、严良 、杜鸣心和中央交响乐团各声部长共十余人。之后从8月到12月,创作组进入了创作执笔阶段。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四人负责执笔,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着。
经过了多次修订和内部试奏敲定,1970年的元旦《黄河钢琴协奏曲》在北京首演,接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审查。周恩来总理听后十分激动,他评价称:“冼星海复活了。”(冼星海此时已去世)1970年的5月1日,《黄河钢琴协奏曲》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公演,在民众间引起极大轰动和赞赏。
3.深远意义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第一部协奏曲。它在继承吸收原作《黄河大合唱》精华的基础之上还采用借鉴了西方协奏曲的形式,当中融入包含了许多中国民族民间的元素。规模庞大恢弘、乐思深远绵长。这是一次伟大且成功的尝试。
《黄河钢琴协奏曲》共有四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有一个故事性的小标题,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这个类似于贝多芬开创的标题音乐。每一个乐章的标题都集中精炼地表达了乐思构建以及情感内容。以中国民族元素和饱满的爱国主义精神注入整部作品之中,演绎了强烈的民族精神与奔腾形象。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钢琴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在学习和传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中国钢琴作品的地位。结合时代,多创作多演绎多传播像《黄河钢琴协奏曲》这样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韩露. 谈双排键电子琴对《黄河钢琴协奏曲》的音色制作与演奏[J]. 中国科技财富, 2008, 000(011):128-128.
[2]子磬. 激情澎湃的朝鲜国交版《黄河钢琴协奏曲》[J]. 高保真音响, 2015(3):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