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 王磊
[导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了一个网络空间。
        王磊
        (合肥市师范学院,山东单县,230601)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了一个网络空间。作为虚拟网络世界中真实空间的扩展,网络空间改变传统生活及社会生存模式,衍生出一种崭新的方式。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工作环境,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网络治理已发展成国家治理体系与其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网络空间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并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基于网络空间治理视域,通过营造绿色网络育人环境、建设思政网络育人平台、丰富思政课堂教育形式等有效路径,全面改革和创新思政教育。
        关键词:网络空间治理;挑战;改革要求;思政教育;路径
        引言
        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的陪伴下成长的,网络空间对他们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已成为各大院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系列重要讲话,对网络空间治理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做出详细解答,形成了有关网络空间治理的新观念、新方向、新举措。习总书记对于网络空间治理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我国实况以及时代特征有机结合下的重要产物,充分体现了我国党对网络治理的深刻认知与丰富经验。鉴于此,对习总书记的网络空间治理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并基于他的指导,根据院校实际情况,为广大学生建设一个绿色健康、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借助网络空间实施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真正为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网络空间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网络有害信息阻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尤其是在2011-2015年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数量从10万件飙升至约60万件,年均增长率在70%以上,其中青年学生几乎占到网络诈骗受害者人数的50%。网络中的信息形形色色,其中不乏宣扬物质主义、奢靡主义的言论,“网络炫富”现象助长了拜金主义,滋生出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的心理,也直接导致大学生这一群体成为犯罪分子觊觎的主要目标,“裸贷”“连环贷”等事件屡见不鲜,对本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016年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上,刘云山指出:坚持依法治网、依法治网,深化网络空间治理,严厉打击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使互联网能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在大学生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群体,应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并对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二)历史虚无主义动摇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
        对近代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及行为来看,是从根本上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位,完全否定了我国党的正确领导,并且也否定了我国坚持走特色化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一些学者表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与国内的反社会主义势力所采取的“色彩革命”举措彼此呼应的政治思潮。网络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认知,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的主要受众群体。当代大学生目前依旧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无法准确区分一些逻辑和科学的观点,内心承受力极其脆弱。而网络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这就意味着历史虚无主义对他们的危害也就更大。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维护网络空间的重要的意识形领地,阻止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扩张,自觉肩负起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重任。
        二、网络空间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要求
        (一)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的高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学立身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它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因势利导,因势利导。”“以人为本”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坚持和继承,也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和特点的总结,体现了党的领导在思想政治领域的继承和创新。
        (二)贯彻协同育人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合作治理是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组织之间通过联合合作有序发展的社会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协同治理已广泛应用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将协作治理的概念应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意味着强调院校、社会组织、学生家庭以及用人企业的联合协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空间的有效拓展,增加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数量,政府部门、院校、师生以及社会组织机构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主体或是潜在的主体,这些主体的利益需求有着多元化特征,但同时也存在共同的利益。因此,在网络空间治理视域下,要将协作治理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以此来构建和谐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强大合力。
        三、网络空间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营造绿色网络育人环境
        首先,强化网络空间监督与管理。在实践的发展中,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反映了我国在社会治理中不断创新的能力水平。大学生思政教育肩负着育人的重任,从网络空间治理视域探索高等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关键前提就是院校要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空间环境。一要加大对网络空间的治理监督力度。在技术方面,要严格仔细的筛选和分辨信息,从源头上彻底阻止负面言论和不良观念的传播。在管理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并健全有关网络的法律规定,且结合院校实际需求来制定特色化的网络空间管理举措和规定,以加强对学生群体的保护。二是制定信息检举及处理制度,为广大网民提供便捷顺畅的举报渠道,集结社会力量抵制负面网络信息内容的传播,避免进一步扩散。


        其次,正确把握院校主流思想观念的话语权。掌握学校思想的主流话语权。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受网络言论的影响,一是必须把握主流思想的话语权。院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审核制度,阻止反对主流思想的声音出现,健全主流思想传播工作机制。二是积极运用现代媒体的广泛传播渠道,以各种形式展示主流价值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同时,主流思想的传播方式和主要内容也应以学生爱的形式,可将师生需求作为一个切入点,寻找适合学生接受的叙事语言。三是培养学生群体中有影响力的学生,使其成为网络空间中的意见领袖。将这些意见领袖引入院校网络管理团队中,认真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并组织他们开展重要决定专题会谈,全面了解学生现实需求。
        最后,网络空间治理要确保顺应思政教育目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目标,坚持正确的奋斗方向。在当今复杂的环境中,多种思想与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应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明确曾强调,大力建设网络内容,创设积极向上的现代网络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前进,在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某些方面遇与网络空间治理存在一定的契合性,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相容性,因此,网络空间的内容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
        (二)建设思政网络育人平台
        首先,构建资源共享,拓展教育空间。网络空间治理中的海量数据信息在为思政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的基础上,也为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网络空间的平等与开放为广大师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可依托这一点,创建思政教育网站,将其作为教与学的资源库。资源共享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不再受限于课堂有限的授课内容,思政教育空间更为广阔。
        其次,深化与现代多媒体的协同合作。当前微信、QQ、微博等主流新媒体平台成为了大众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而大学生则是规模最大的用户群体。院校可利用这一特征,在新媒体平台上以短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思政教育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有效拓展课堂。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来传播思政教育内容,实时向学生推送各类学习资源和教学通知,并构建思政互动群,促进师生与生生间的沟通,便于教师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最后,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制度。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单靠院校自身的力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表示,在管理类型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代表与回应是相关权利主体使用自身公共权力的主要目的,网络治理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多元合作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网络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新观念,重点指的是要发挥当地政府部门、社会各种组织、师生群体以及网络社区群体等诸多利益主体的优势作用。因此,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制度,要将这一观念融入到思政教育各个环节,以促进主体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协作,从而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三)丰富思政课堂教育形式
        首先,提高教师网络信息素养。思政理论教师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自觉学习网络知识,树立信息搜集意识。先进的网络技术可实现信息与资源的跨时空检索,仅通过关键词就能让教师自主选择和下载备课所需的各类资源,在缩减教师备课时间的同时,确保信息具有时效性。教师也要建立信息分析与数据处理意识,不断探索数据信息间的关系,为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及大学生思想变化情况的预测提供有利支持。由于数据信息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教师具备处理动态数据的能力,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其次,全面整合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思政理论课堂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深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同的重要渠道,对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角色,专业素养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海量信息与庞大数据要求教师应高度重视资源整合,争取为广大学生挑选合适的知识内容。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教师教学定位应精准,确定自身需要哪些信息,这样才能理性取舍,防止被海量数据信息所埋没。某些网络信息的源头模糊,存在很多不真实的内容,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分辨这类信息的真伪,寻找安全可靠的教育资源。二是教师重整教育资源时,应将社会热点话题、时政新闻以及新出台的党的政策体制等融入到其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呈现授课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全面掌握当代大学生内心诉求,尽可能多的准备大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材料,进一步丰富思政理论课堂。三是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搜集课程信息,共享网络资源,并为他们提供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的舞台与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最后,建设师生互动平台,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困难、学习重点,进而重新梳理教学资源,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和解答疑惑。教师针对授课内容向学生提问,组织课堂探讨,将学生的想法及时反馈给教师,由教师统一进行解答和阐释。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一定程度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还能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通过互动平台,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思想变化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帮助和疏导,从源头上避免危险行及事件的发生。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既实现了互动的最大化,也达到了拓展思政教学空间的目的。
        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主要的网络用户群体,由于他们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虚无主义和网络有害信息的影响,同时对思政教育工作也会带来巨大冲击。在网络空间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要求,必须全面改革与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确保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促进广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兴彬,吴满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空间治理思考[J].学术论坛,2018,4105:168-173.
        [2]杨晓茹,亢升.网络空间治理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8:8-11.
        [3]李梦莹.大学生网络素养及其提升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9,12:134-137.
        [4]兰明尚,郭丛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35-36.
        [5]姜金林.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70-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