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芳
平潭实验幼儿园
摘要:目前我国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正朝着生活化的目标挺进,但迄今为止社会性教育生活化的问题仍处于理论呼吁阶段,因此导致了幼儿社会性教育效果不明显,造成了“知”与“行”的严重脱节。我园根据实际,从本土出发,在园本生活化课程中渗透社会性教育,挖掘有效的来源于幼儿生活,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资源,带领幼儿接触大自然,走进身边熟悉的社会,传承乡土文化,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生活化课程 社会性教育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理念的进步。目前我国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正朝着生活化的目标挺进,但迄今为止社会性教育生活化的问题仍处于理论呼吁阶段,因此导致了幼儿社会性教育效果不明显,造成了“知”与“行”的严重脱节,现行的社会性教育教材大多是以故事为载体。孩子在接受社会性教育时是站在旁观的角度来分析别人,他们获得了理性知识,却缺少感性的情感体验。表面上看教学效率不低,实际上教育并没内化成幼儿的品德。因此,我园根据实际,从本土出发,挖掘有效的来源于幼儿生活,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资源,在园本生活化课程中渗透社会性教育。于2019年6月开展了福建省省级课题《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的开展带领幼儿接触大自然,走进身边熟悉的社会,传承乡土文化,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本文以该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挖掘本土生活化课程实施幼儿社会性教育展开阐述。
一、挖掘本土资源实施生活化教学,丰富社会性教育课程
家乡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紧紧围绕《指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来选择,我园的园本社会性教育课程主要是围绕家乡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家乡新貌、家乡民俗文化等四大课程资源来挖掘和利用,并通过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来实施。当然乡土资源的面很广,内容非常多和杂,因此我园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突出重点,精选特别能代表家乡文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接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对幼儿终身发展具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作为开发乡土园本生活化课程的重要依据,并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社会性教育,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生活化社会性教育课程。
(一)挖掘家乡自然资源
平潭是福建第一大岛,风景优美有许多的名胜景点,是旅游的好地方。奇石怪林的南寨山、海风徐徐的龙凤头海滨浴场、波光淋漓的石牌洋、色彩斑斓的石头厝等等都是让幼儿认识和感受家乡美丽风景的好地方。我们选择了有教育意义、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为对象。从”美丽的石牌洋”入手,石牌洋是我们平潭风景区的标志,几乎每个平潭人都知道石牌洋,通过对石牌洋的一系列活动深入挖掘,激发起幼儿了解家乡美丽风景的乐趣,沿着活动路线:美丽的石牌洋→家乡美丽的海 → 家乡美丽的山让孩子们看到了家乡的美丽风貌,从而使他们更加了解了家乡平潭,了解了家乡特有的文化底蕴,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激发了他们深入了解家乡的方方面面的兴趣。我们通过《印象石牌洋》、《平潭的石头厝》、《平潭海峡大桥》、《快乐渔村》、《我是家乡小导游》、《保护家乡的母亲湖—三十六脚湖》等等系列活动和幼儿、家长一起创设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环境。积极引导幼儿和环境互动,发现和表达家乡平潭自然风光的美。分享合作交流的快乐。
(二)挖掘家乡物产、特产资源
家乡的物产丰富,盛产海产品和农作物,我园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利用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学习特点的资源来开展社会性教育活动。平潭的花生和紫菜远近闻名,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吃、非常熟悉的特产。小班年段围绕《好吃的花生》主题开展了《认识花生》、《花生生长在哪里》、《生花生和熟花生》、《好吃的花生制品》、《落花生》、《花生黏贴画》、《花生滚画》等系列活动,我们提供给幼儿种植花生的各种工具,请农民伯伯进园教授花生种植技术,让幼儿体验花生种植、养护和收成。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探究了解花生并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
平潭的地瓜、海鲜是孩子们生活中常吃的食物,再熟悉不过的家乡物产,由此制作的各种平潭风味美食是一大亮点,因此中班《平潭风味小吃》主题孕育而生,该主题活动由“脆脆的海蛎饼”、“丰富的鱼制品”、“甜甜的甜油饺”、“薄薄的面饼”和“香香的八珍炒糕”、“圆圆的咸食”六个系列活动组成。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采取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动手制作、亲自品尝、问题讨论等等多种形式进行,这些看得见、听得到、尝得香的方式,让幼儿获得了感性的经验,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格外生动和有效。也由此通过这些活动,让生长在家乡的孩子们知道家乡的特色风味小吃,初步了解家乡的饮食、了解家乡饮食的礼仪文化,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结合主题创设了相关的区域活动。平潭的贝壳、鹅卵石、细沙等物产资源唾手可得,在区域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运用,我们通过家长的协助,收集了大量的乡土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丰富了区域活动的内容。如:生活区域中开展捞海螺、夹贝壳、剔海螺肉、穿鲍鱼壳项链、筛沙、挑粗沙、洗捞紫菜、刷海带等活动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在数学区域中投放各种贝类和鹅卵石材料让幼儿学习分类、比大小、形状对应等数学活动。在美工区中投放这些乡土材料开展鹅卵石画、贝壳黏贴画、花生黏贴画、组合泥塑造型等。这些乡土资源在区角中的有效利用,既节省了资金又丰富拓展了幼儿的学习范围,使得我园的生活化社会性教育开展更具地方特色。
(三)挖掘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
平潭的民俗文化深厚灿烂、源远流长,是幼儿身边的活资源。脍炙人口的要数家乡的民谣、民间故事、民间游戏、藤牌操表演、平潭戏曲等,我园挖掘筛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素材设计适合幼儿的活动。如:在早操中融入藤牌操和戏曲表演。在户外活动中利用乡土材料创设适宜幼儿体育运动的环境,收集适宜的民间体育游戏(打脚战、跳房子、夹粽子、官兵追强盗等)根据各年段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课程内容。开展平潭民谣诵读活动:《米磨麦》、《鸡扭扭》、《八月十五》等朗朗上口、幽默诙谐的童谣让幼儿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改编童谣《草蜢撩公鸡》作为表演游戏的素材让幼儿爱不释手。民间故事《哑巴皇帝的故事》、《将军山的传说》、《一片瓦》、《龙哥和凤妹》等让幼儿津津乐道,百听不厌。这些民俗文化在乡土课程中大放异彩,为我们生活化的社会性教育课程研究和实施奠定了基础,让幼儿走进了解民间文化,增加了幼儿对本土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受民间民俗文化的乐趣。从而萌发幼儿热爱和传承民间文化的情感。
(四)感受家乡新貌的变化
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大开放大开发的背景下,自贸区的成立、海峡大桥的通车、海峡号的通航,台湾小额贸易市场的开放、高铁的建设都是幼儿了解家乡新面貌、新变化的最好课程。建构游戏:《海峡大桥》、《海域广场》、《海峡号》、《竹屿湖公园》 开展我们和幼儿一起去实地感受家乡的建设和变化。画展《家乡的未来》的开展带领幼儿共同憧憬和向往家乡更美好的未来。课程实施过程中让幼儿幼儿切实感受家乡巨大的变化,萌生为家乡骄傲、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利用社会资源实施开放教学,体现社会性教育价值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社会即学校”,主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生活化”必须要把幼儿成长放在整个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教育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从而真正接受品德教育的洗礼,学会做人,学会处事。
(一)挖掘社会人员的社会性教育价值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关系相对比较密切的社会环境首推社区,社区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三课堂,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邀请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来园与幼儿见面、交流。如:在开展“平潭特色美食”主题活动中邀请社区平潭风味小吃店的工作人员介绍平潭美食,传授平潭特有的饮食礼仪;开展“平潭藤牌文化”主题活动中邀请藤牌艺术坊的老一辈艺术家们走进幼儿园协助教师们排兵布阵编排藤牌特色早操……从请进来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丰富了孩子们的经验,发展了孩子们的社会意识。
(二)社会实践,使幼儿社会性教育落到实处
社会实践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幼儿园应积极引导幼儿走进社会接触生活中熟悉的有趣的人和事。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充分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带领幼儿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关注社会,关心身边的事物。在实践中将社会性教育教育内化成为幼儿真正的社会性发展。各班在实施班级子课题主题的前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亲子游采风、参观活动。平潭的各大风景区、贝雕工厂、利亚造船厂、平潭风味小吃店、平潭特色石头厝、民间藤牌艺术坊等都留下了孩子们探索的身影和文明的举止。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为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在盎然兴趣的基础上开展主题活动,这样生活化的社会性教育课程是知行教育的最好体现。事实证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能让幼儿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融入社会。
三、调动家长资源实施合作教学,巩固社会性教育效果
(一)家长参与课程,家园共同探讨生活化的社会性教育方法
一直以来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对幼儿园、班级的事情多以旁观和听指令为主,开展本土园本社会性教育课程以来,学校、教师积极动员家长们参与到课程实施过程。深入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效。请家长们协助收集乡土材料,并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材料的来源和特性、与幼儿一起动手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乡土材料进行亲子小制作等等。让家长在配合课程实施中引导家长主动参与,为园本社会性教育课程提供有利的经验和资料,从而实现教育被动者到主动者的转变。也由此拉近了家园间的关系,沟通、探讨生活化社会性教育的有效方法,达到家园共同成长进步。
(二)教育理念转变,提高家长的合作教育能力
园本社会性教育课程开展以来,我们看到了家长课程观和教育观的出现了转变,很多家长从原来对幼儿园课程的一知半解到逐步熟悉,更关键的是他们了解了幼儿园课程设置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需求出发。从原来的注重知识、技能的灌输到关注孩子的情感、归属感和学习品质等的社会性教育培养。同时也更加了解老师们的辛苦工作从而提高了家园间的亲密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季眉/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于开莲.《幼儿园社会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陈芝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