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雅娟
大连大学研究生 大连市高新区中心小学 116023
摘要:新时期的素质教育中,不但要让小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要对行为做出自修正,并且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当前已经开始广泛落实美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对小学美育工作在新时期培养中相关要求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在当前教育过程中所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小学生的美育工作可以真正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美育工作;小学教育;语文教学
引言:美育工作一方面是对小学生行为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前项工作,要求语文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在教育中引入行为分析和行为管理方面的信息,从而让小学生可以在该过程中实现对所有信息的使用控制自身行为。对于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依托于课文以及其他的阅读材料,让小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真正展现。
一、小学美育工作的新时期要求
(一)美育核心分析
美育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审美能力,另一个是行为状态,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实际上学生经过低年级段各类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已经对语文有了一个模糊的认知,高年级阶段通过对该认知的进一步调整,可以让学生按照正常的路线发展。对于审美能力,主要是通过当前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以及教师主动发布的各类文章,让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逐渐积累各类优美的词汇,且识别文学基本知识,且通过对各类知识进行细致末节性的分析,让学生具备感性的审美能力[1]。对于行为状态,主要是依托于各类阅读材料,以提交相应的材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状态进行管理,让学生可以主动约束个人的行为真正体现出行为美。
(二)语文资料对接
语文资料的对接中,当前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论是家国情怀、个人思想还是历史意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囊括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将这类资料和日常教育过程进行有序的对接,则学生就不单纯是了解各类知识,而是能够依托于学习这类知识,对个人的行为状态做出有效的修正,因此从取得的结果上来看,教育水平的提高方面,无论是审美能力还是行为状态,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资源投放
培养资料的分析过程,基础性的工作是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合理投放,让小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具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该资料内所有信息的发掘和相关信息的讲解,让小学生可以在后期的学习过程,逐渐实现对其他类型信息的融合和加入,从而让小学生能够理解这类文章和相关资料中所具有的人文美感,之后通过自发性的模仿分析提高个人修养,达到美育工作的目的。
二、小学美育工作的当前培养问题
(一)语文学科融合不足
目前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通过对各类教育内容的使用,可以落实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美育工作,但是由于整体上的授课压力较大,大量教师即使意识到了这一因素,依然难以在教学过程对这类信息全面说明,这就导致所以教师都会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行为状态监管能力,交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处理。对于审美能力,主要是美术课程和音乐课程,对于行为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程,如果语文学科仅仅是对各类语文基础性知识的讲解,一方面会导致所有讲解的知识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其本身的功能性已经大打折扣,当前发现大量教师正在使用这一经过了功能阉割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
(二)行为影响跟踪不足
目前的语文科目教育工作中,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日常监管和日常行政跟踪工作主要是班主任的任务,当然如果语文教师同时为班主任,通常会将具体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但是如果这两个身份不能统一,则可以发现语文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行为状态监管效果较差,甚至可以说根本不主动参与监管过程,则很可能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表现上较为随心所欲,之后逐渐将课堂上的坏习惯延续到其他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显然无法让学生的行为得到有序的限制和管理。
(三)教育方法选择问题
教育方法选择过程,当前的语文教学阶段,只是突出对整个学界内已经开发出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且这类教学方法和语文学科进行对接,可以说,这一教学理念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可实用性,但是其中涵盖的信息出现了偏差,即大量语文教师只是认为通过这类新型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授课效率,让学生在学课堂内更多地掌握知识,这和美育教学工作提出的相关要求完全不能贴合。
(四)语文资料投放问题
语文资料的投放过程中,目前大量教师授课阶段完全依靠于语文教材内的各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现代文、文言文、诗词的基础知识,这实际上对美育工作来说,相关资料的投放模式以及分析模式,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效果较差,因为语文教材内的各类文章数量相对较少,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来说,学生只是阅读教材内的文章,并且依托于这类知识了解理论性的知识,则学生在阅读其他的文学作品时,只能够得到管中窥豹的效果,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
(五)日常行为监督问题
日常行为的监督过程中,目前教师会将该项工作直接转移给班主任,甚至两者之间已经达到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效果,如果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主控制日常行为,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必须要能够通过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加入,同时从学生处获得反馈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当前的审美能力形成情况,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日常行为的监督工作[2]。针对学生的实际行为,如果要能够让学生充分完成对个人能力和个人素养的提高过程,语文教师也需要参与到行为的监管阶段,并且将这类信息反馈给班主任,或者直接利用语文教学中的相关理念向学生讲解,目前发现这两项工作实际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小学美育工作的今后教育方法
(一)语文学科融合方法
语文学科的融合过程中,要能够由语文教师充分全面发掘教材中各类课文中所含有的人文性信息,当然对于审美能力是否也可以得到体现,主要是根据课文本身的各类内容进行展现,通过对于当前语文学科的课文来说,所有选择的文章内,要同时对个人行为方面和审美能力方面进行展现,只不过两者的比重具有差别,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按照材料的资源配置比重完成美育工作,并且将这类课文视作是教育过程的第一手资料。
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中,该材料来源于史书,本身具有的美感是,可以使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描述清楚,同时在其中加入一些强烈的情感,比如家国情怀、个人对错误行为的追思、发现自身错误后的主动承担等,只不过对于文学方面的美感,如果让小学阶段的学生了解则未免过于深奥,因此主要是用于对囊括行为状态的培养,教师在经过对各类基础性知识的讲解之后,可以直接在各类基础性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人文性的观念。比如教师先带领学生通读文章,此时学生就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具有一个模糊性的印象,教师提出问题是“廉颇发现自己对蔺相如存在错误看法之后,直接负荆请罪,这代表了廉颇身上有一种什么样的美德?”,同时也可以提问“蔺相如即使遭到了廉颇的不屑,但是依然未能追究廉颇的责任,在蔺相如身上产生了一种什么品质?”。某学生说“廉颇的品质是知错能改,蔺相如是能够感受到其他人的善意”,另一个学生认为“廉颇的良好行为是知错能改,蔺相如的良好品质是对一些小的矛盾主动推后,集中精力解决重大问题”,教师该过程中无需对学生得到的结论做出评价,只需要概括性的语言让学生意识到,这两个人身上的行为模式,如果学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展现,那么自身也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二)行为影响跟踪方法
行为影响的跟踪过程,教师要能够根据已经讲解的文章类型以及所需要让学生了解的人文观念,分析这类信息对学生个人行为方面造成的影响,如果发现某个内容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教师需要主动和学生交流,以达到合理的消除目的,发现出现了积极影响则需要合理维持,但是如果发现这一些积极影响对学生的心态产生了过于高亢的作用时,比如某学生在经过了个人行为的调整之后,逐渐处于沾沾自喜状态,教师要合理控制该心理体系[3]。
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中,该诗原本是展现于谦的气节,而在现代引申义或者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讲解原本含义之后,可以采用的其他解读方法,比如该解读模式是,如果认定了一个目标,就需要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千锤万击还坚劲”,任何外来影响都必须对其进行合适的处理,不可让短暂的失败对心态产生过于强烈影响,同时也要跟踪学生后续的考核情况,如果某学生在考试之后情绪较为低落,教师可以主动分析成因,如果发现学生只是因为考核成绩不理想产生了较差的心理状态时,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并且在其中引入《石灰吟》的诗句和新时代的解读思想。
(三)教育方法选用原则
教育方法的选用过程,本文认为无论是对行为控制能力的提升,还是对于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都必须要能够实现课程内容之间的对接,尤其是对于审美能力,要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感官上了解的审美能力,如果不能将其重现或者实践,那么这一审美能力实际上是不健全的,可以说,在针对文学审美能力建设之后,教师可以立即让学生通过撰写作文或者口语表达的方法,将审美能力由感性转变成实践。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猫》和习作课“我的动物朋友”,从教材那样的配置方式上来看,这两者间就具有良好的对接关系,而在老舍先生创作的《猫》中,教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的方法,分析猫的动作、形态和日常行为,当然学生可以很容易想象出来,想象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你通过文字的描述就可以想象出动物的动作、形态和行为特征?”,大量学生在阅读之后并不具备这一思考意识,教师提出之后,很多学生会恍然大悟,通过文章中动作类词语、环境类词语的寻找,意图分析文章本身的美感表达方法。之后教师不再讲解本章节内的其他课文,直接跳转到习作课“我的动物朋友”,让学生模仿老舍先生的笔法,或者自行开发出新的写作方法,意图最为真实地表达出动物的形态、行为等特征。
(四)语文资料投放方法
语文资料的投放过程中,原则上是投放教材中节选资料的原本材料,如果来源于报告或者中短篇小说,由于高年级段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阅读能力,此时可以作为节选情况下的资料向其发放,让学生自行分析教材内资料和原有资料之间的差别,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审美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4]。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课本中的内容为节选性的,后续投放的资料为全篇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和阳光,同时在授课引入其他得到体现的情怀,比如古诗《示儿》中的家国情怀、《将相和》中的个人行为管理情感、《石灰吟》中为了理想信念不惧任何风雨的情感。在投放了全篇内容之后,则可以让学生撰写读后感,让学生自行分析课本上的内容和原有内容之间的差别,并且分析性说明课本为何要做出这类节选或者删改,同时也可以直接提出疑问,如课本上内容经过了节选或者分析之后,在内容表达上的不通顺之处、审美能力上的限制之处以及个人行为表现方面的模糊之处。可以说在创作的内容上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宽泛性,学生通过自主性的信息了解、分析和发掘,无论是在行为的培养方面,还是在审美能力的提高方面都得到了有效体现。
(五)日常行为监督方法
日常行为的监督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能够和班主任进行交流,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状态,如果发现某学生存在扰乱课堂秩序以及在课间欺负其他同学的行为时,语文教师本身就需要对该学生进行处理,同时将该信息及时反馈给班主任,让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5]。之所以要选择如此严格的方法,是因为高年级段的学生,无论是否接受了语文教育和品德教育,都已经对善恶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了解,如果其成为了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课堂秩序的扰乱者、矛盾的发起者,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学生在三观方面和个人品德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必须要经过严肃的处理才可以解决这类缺陷。
结论:综上所述,美育工作中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料的发布问题、日常行为的监督问题、教育方法的选用问题等,这类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教育工作的成效较低。针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资料的合理选择和投放、学生日常行为的课堂和课后监管、各类文章内涵的发掘和说明等,只有所有工作得到落实之后,才可以有效提高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蕾. 城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困境与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曾翠玉,刘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浸润[J].教育观察,2020,9(15):88-89.
[3]宋静.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渗透——以教师“助产士”视角解读[J].林区教学,2020(04):69-71.
[4]孙子建,吐泥沙古丽·玉素甫.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1):81-83.
[5]谭丰雪.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育教育中的实践探索——以《诗经》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