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焊接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赵立燕
[导读] 本文以“焊接自动化技术”课程为例,在分析课程性质和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借助“超星学习通”建立网络课程平台,探讨如何进行合理有效教学课程设计,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赵立燕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206)
        摘要:本文以“焊接自动化技术”课程为例,在分析课程性质和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借助“超星学习通”建立网络课程平台,探讨如何进行合理有效教学课程设计,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实践教学效果看,基于该模式的教学设计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极大的锻炼了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把控课堂的能力。
关键词:线上线下;课程平台;焊接自动化技术;学习成效
        一、课程概述
        《焊接自动化技术》是我系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电气工程师”岗位知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程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调研,对该课程进行进一步深度改革。将《传感器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可编程控制技术》这三门课程内容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策略和形式上也开展了大量改革创新,包括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习环节等。
        本课程的特点:课程知识点多,学时相对知识点较少,课堂上主要以老师灌输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同时该门课一般还是合堂上课,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很少,老师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随着知识点的逐渐深入学生的学习状态越来越低,课堂上学生带着学习兴趣认真听课人数越来越少,以致整门课学完,总体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系对该门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除了对知识点进行优化整合,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借助“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建立线上课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混合式教学。
二、教学目标
         参照《高职院校教学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来设定教学内容,根据该课程岗位能力要求,参照课程标准重新修改确定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德育素质目标,以能力目标为核心能力。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焊接自动化中常用传感器典型应用。
        2.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典型运动控制。
        3.学会可编程控制器的接线、编程、动作分析、故障排查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根正确合理选用和使用维护各种传感器。
        2.能够正确的选择和使用各种电机,并对电机进行控制。
        3.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PLC电气控制系统,并能完成安装、编程和调试工作。
        (三)素质目标
        1.通过增加讨论、答辩、汇报等各种形式,锻炼学生的专业表达和沟通能力。
        2.通过对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通过设置知识拓展等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通过各种实践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职业规范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教学安排与设计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对企业相近工作岗位和对口工作岗位的调研,对该课程进行进一步深度改革。把传感器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三门课整合成一门课,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把知识内容整合,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制定了下面的工作任务及对应的知识点。

        该课程共计96学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线上线下学习内容进行分配,一般基础性知识以线上学习为主,其它知识包括实际操作训练的以线下为主。该内容分为必讲、选学和补充。焊接自动化的基本概念;传感器技术;三相异步电动机典型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是必讲内容。工程实例应用选学。补充了焊接机器人技术等需要学生了解的项目。总的原则就是实用、够用为度。
        本门课的授课对象为大二焊接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已掌握电工电子、焊接方法与设备等相关知识;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探究问题,喜欢实践操作;对网络社交敏感,电脑手机操作灵活,但是缺乏规范操作的能力和复杂系统的设计能力。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导改为以学生为主,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将各种学习资源发布到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所用到的信息化手段有超星学习通平台、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软件等。
        课前,教师把与上课相关学习资料上传到课程平台。学生自主登录学习平台,下载相关学习任务书,提前预习,并把预习情况再上传至学习平台,老师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引导为主,主要以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小组间相互分工合作,沟通解决问题;课后,老师在学习通平台上传作业安排及课后拓展学习要求,同学们登录平台及时查看完成作业。
        四、教学总结
        本门课程遵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立足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进行相关教学和设计。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1)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联合学院专业老师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本着以学生零距离就业为原则来制定。根据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和对口工作岗位所需知识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的教学任务,把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贯穿于工作任务中,课程学习的知识以企业的工作任务形式来呈现,构建焊接自动化学习任务。这样做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本门课程将传感器、电机控制、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内容整合优化,共创新整合成为了5个教学模块,14个企业实际项目任务,便于学生加快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教学资源丰富完善。课程建有专门的课程网络平台,课程平台内容丰富,很多拓展资源学生都可以到课程平台上自主学习。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又可以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4)更多的注重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实操。尽可能多的让小组间按照企业岗位分工相互配合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在操作过程的不规范的地方,及时给与指导。  
        参考文献:
        [1]高晓阳,孙伟,李红岭,杨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20年第20期.
        [2] 谢中梅,吴琼,谢舒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软件测试》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8).
        [3]李慧,韩琳琳.《基于超星平台在《互联网金融》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J]. 科技经济导刊2020, 28(30).
        [4]于千程.《基于超星平台在高职专业课《互联网金融》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作者:赵立燕(1981- ),女,山东潍坊人,讲师,研究方向:电器电子及自动控制方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