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译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2017级 011500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目标主要以语言文学为主,其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种族文化互相交融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作为促进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如何保持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保护它不被其他文化侵蚀?又该如何将它弘扬光大?是当代大学生需要郑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当代大学生;文化传播;作用分析
汉语言文学之优美,不论是在描绘山水花草之精巧细腻中体现,还是在描写家国情怀之壮阔激昂中体现,无时不刻不在透露着它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气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盛传的古老文化之一,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消失灭迹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目标主要以语言文学为主,其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之栋梁,对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非凡的意义和影响。想要将汉语言文学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良好的传播,在实际教学中,任教老师应当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重视,注重对大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确保大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以便使其更好的弘扬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汉语言文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其作品有着非常丰富的表达形式。信息时代的来临,丰富了以往获取知识的途径,当代大学生作为促进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具有独立、个性的特点,通过对互联网的充分利用,实现了汉语言文学知识面的拓宽,更是开阔了自身的眼界。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生活背景、性格特点、认知层面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大学生个体间的兴趣爱好也千差万别,有的大学生热衷于历史考古,有的大学生沉迷于唐诗宋词的研究,还有的大学生对军事战争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不论热衷于哪一领域,汉语言文学作品都可以满足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和猎奇的心理。因此,任教老师在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时,应紧紧围绕着汉语言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同时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向大学生推荐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久而久之在其头脑中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读写联系,使其充分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其人文素养[1]。
二、有助于缔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汉语言在我国民族历史发展里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盛传的古老文化之一,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消失灭迹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之优美,不论是对山水花草精巧细腻的描绘,还是对家国情怀壮阔激昂的描写,都透露着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气势。当代大学生作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接班人,想要向社会进行更好的文化传播,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根据以往的文化传播经验,固守常规最终迎来时代的淘汰,故此创新必不可少,在发人深思的过程中又极具温情,以此让更多的人知晓和了解到汉语言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基于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我们很少的时候就接触到歇后语、谚语等涵盖了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从侧面来说这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由此可见,缔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要知道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基于此,任教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务必提高对环境塑造的重视,不论是在传统课堂还是在课外实践中,都应积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塑造大学生人文素养极为有利,同时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宣扬[2]。
三、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古往今来,汉语言文化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步着,这也说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汉语言文化有着不同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将汉语言文学设置为一门独立的文学,以便更好的满足当代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汉语言文学经历了历史的沉淀,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中西文化碰撞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具有灵活、偏激的思想意识,其人格发展尚未完善,容易步入思想认知的误区,基于此,汉语言文学实施内部大调整,任教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童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文化习惯,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养成,致力于将其培养成高级型应用人才。此外,任教老师还应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文化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播的主动性[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拥有着独特的美,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是对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强的民族自豪感,然而,在当前这个文化碰撞激烈、不同种族文化交融的多媒体时代,如何保证我国传统文化在对外弘扬散发其魅力的同时,不受其他文化侵蚀,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亟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魏家玉. 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5):178-178.
[2]高奇. 我国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J]. 人文之友, 2019, (19):162-162.
[3]刘熹, 姚聪.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析--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J]. 贺州学院学报, 2020(1):13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