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洲
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街道大芹村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因此其教学的开展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小学科学教学需要重视实践与实验。所以,有必要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验教学进行相应研究,不断发掘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提供保障,十分值得小学科学任课教师们给予重视。
关键词:小学科学;动手实验;有效性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动手实验是必备的课程活动。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试验,主动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均可获得提升,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现象和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感知科学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科学动手实验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科学素养也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成为了小学教学的关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通过实验课程,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意识,因此,科学课程在小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水平,对于科学和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多途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为科学做贡献的意识。唯有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科学认识,才能为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并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小学科学教学不能仅限于枯燥的课本文字中,教师要秉承着为科学负责,为学生负责的态度,重视科学动手实验。
二、重视教材钻研,保证动手实验设计周密性
相较于小学其他课程而言,科学课程在备课之处,便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专研,保证动手实验设计的周密性,重视教学设计中的细节处理,使教学设计足够丰满和细致,为课堂中的动手实验提供扎实的前提保障。若在实验之处,教师即进行了周密的实验教学设计,结合实验中的全程和动态跟踪,则可以有效达成实验与其效果。
教师在设计教学实验时,一定要深入地了解教材,选择有足够代表性的实验,设计实验是将科学思想贯穿于实验课始终,另外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可能发生的问题。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实验课程才能保证在实验课上能够随机应变,如果出现问题了如何解决,这些都是教师在准备实验时需要考虑的。
三、构建教学常规,规范实验动手行为
科学是严谨的,实验自然也有着它自身应有的一些规范,这些规范规定着实验时动手的行为和思想等。只有遵守实验规范做出的实验才真是可信。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实验时最头疼的莫过于教学生如何进行实验了。由于实验课趣味性这种特殊性导致了科学实验课堂必然是嘈杂的,而嘈杂的实验环境想要达到一个有效的实验课堂无疑是天方夜谈。因此如何进行更好地教学,保证课堂秩序就成为了保证小学科学课堂动手实验有效性最突出的问题了。其实要想进行更好的实验只要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就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规范性,在实验课之前就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行为进行规范。这样的话学生对于实验就加深了认识。知道实验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于课堂实验中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也要及时表示鼓励,形成一个良好的实验氛围。一段时间后,实验规范就会形成,再进行实验时,就能很好地避免之前出现的那些问题。
四、做好课堂实验示范,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实验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途径。在我国转变教学理念后,科学实验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自己完成实验操作、完成实验观察、得出实验结论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其在小学阶段能够对科学有明确的认知,并能锲而不舍的对科学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其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敢的求新精神,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做好课堂实验示范,为学生的独立实验提供依据。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示范时,每一步操作都要按照实验规定进行,尤其是在仪器连接和使用过程中,必须保障顺序正确、操作准确。
五、优化实验过程,丰富学生实验体验
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充分的体验才能满足其求知欲望,提高其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文章以课程案例为对象,对实验过程中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主体,通过学生的讨论提出实验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其次,通过实验内容大胆做出实验猜测;再次,根据实验探究的问题做好实验设计;最后,通过论证实验猜测,解决问题。在课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进行实验,保障课堂轻松、民主的氛围。以“盐和沙子在水溶解”的科学实验课程为例,教室可以在导入环节,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引导性问题,了解学生们对于盐和沙子的认识,观察学生是否能判断盐和沙子的本质区别。在以盐和沙子分别作为实验对象进行试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及时记录,并带着问题进行试验,通过试验证实自身在实验之处的猜想。实验教程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由教师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引导性问题;第二是教师提出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要求;第三是教师已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第四是教师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以上四个过程,教师可充分的了解到学生在实验中的收获,并通过最后的评价环节,解答学生对于实验现象产生的疑问,并为其传授相关科学专业知识。
六、结合学生特点,增强试验趣味性
较之于中学生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童心更重,因此在面对小学生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童心特点,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现象和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增强试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和动手能力做好的“老师”,在趣味性实验教学的带动下,充分利用学生童心的心理特征,则能够是小学科学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若缺少了兴趣的刺激,则极有可能使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出现“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待新鲜感过去后,学生们则会对科学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童心特点,增强科学实验的趣味性,设计有趣的动手实验,使学生对科学始终保持激情,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其营造愉悦、富有活力的小学科学课堂。
结语
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需要教师加深对于科学这个学科的认识。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动手实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闵安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2017.
[2]李大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
[3]石莺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J].考试周刊, 2009.
[4]苏秋英.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动手实验有效性的方法[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
[5]王秀富.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5
[6]张东海,马佳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J].飞:素质教育版,2015
作者简介:潘玉洲,男,籍贯(山东省济南市),单位(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街道大芹村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