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
福建省莆田市 莆田擢英中学
摘要:高中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好并不容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推进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都有改善作用。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同时教授学生研究方法,并指导他们制定研究方案,然后监督他们执行研究方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也会实现,从而有利于学生成长,也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学发展。高中生物研究性教学,不仅能够解决当代高中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能提高人才培养品质。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生物教学,科学探究
未来社会知识更新换代很快,生物学科作为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每年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发展。对高中生来说,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学习与研究能力,为以后具体应用和深入研究做铺垫。未来生物领域需要大量优秀的研究性人才,因此有必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熟悉和适应研究性学习模式,发展研究性思维,提高研究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发展
之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推进研究性学习,是因为研究性学习对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与效率提高有显著作用,它能够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品质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能改善生物教学质量
为了培养更优秀的人才,高中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生物学知识,然后将其应用于问题的解答,学生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高,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生物知识,还要能够合理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生物学问题。当学生习惯研究性学习模式之后,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改善。
(二)研究性学习能够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很多高中生物教师都为教学效率不高而烦恼,教师教学非常尽心尽力,然而总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是提不上去,整体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他们对生物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学习对他们而言是被动且乏味的。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寻找一个合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一开始会有一点难,进展也不快,但是学生一点习惯了研究性学习模式之后,就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学效率就会显著提高。
二、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模式具体推进策略
在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提出研究性问题是启动,掌握具体研究方法是基础能力,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并执行是完成实现路径。
(一)提出研究问题,拓展研究思维
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问题是开启研究的起源。中国高中生的问题意识相对薄弱,这对他们以后的深造与成长是不利的。在生物科学领域,有时候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其价值是很高的。对高中生来说,能够提出研究性问题,一方面说明在教材知识学习过程中是有主动思考的,因此知识有所内化;另一方面说明学生能够反思与拓展,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或者进一步探索欲望。
以细胞学说为例,细胞作为构成生物体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化学元素种类跟自然界无机物类似,但是在具体含量上与组织上有所不同。现代生物学也证明,通过人工方式,可以利用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高中生可以提出问题: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转化到底有没有规律?有的话,是什么规律?这就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虽然高中生知识不一定能解决,但是可以指引其以后的学习与思考。对高中生来说,可以试探提出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研究性问题,如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在对于后代的性状表现影响及其原理分析等,此类问题也是高考重要考点之一,学生能提出研究问题,就可以引导其深入研究,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二)掌握研究方法,熟悉研究工具
提出问题只是提供一个研究方向,而对研究性学习模式而言,掌握必要研究性方法,熟悉常见的研究工具,才是研究能力发展的关键。孟德尔之所以能够发现遗传定律,就是因为他思考之后,通过生物实验的方式来研究问题。在现代生物学习中,研究方法与手段极大丰富,高中生也需要接触和学着掌握。对高中生来说,开展研究性研究,常见研究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在确定研究问题之后,通过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整理出研究思路,根据已有研究方向与结论,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查询资料变得非常便捷,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查询相关研究资料。如现代基因技术发展,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浅显简单,学生若是感兴趣,则可以自己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生物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实验也是研究方法之一,在生物研究中,实验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能力。高中生需要根据实验原理制定实验方案,然后观察实验过程,收集实验数据,然后根据实验研究过程,推导出研究结果。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学生就可以在过程中学习实验研究操作过程,锻炼动手研究能力。
(三)设计研究方案,推进研究学习
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生有研究动力与兴趣固然好,然而若想真正推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则需要一个合理的研究方案。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说,可能已经习惯了在学校和教师制定的学习计划中开展学习活动,但是此种学习规划带有一定的被动特征。研究性学习是带有主动性特征的活动,它要求学生自律且主动,不仅能制定方案,而且能够统筹规划,推动学习方案进展。以酵母菌培养的实验研究为例,不仅需要设置差异性的实验环境,看不同环境下酵母菌的培养情况,而且还需要有一个一周左右的试验周期,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定期记录该周期内实验数据,最终做成统计表格,从中分析具体的结果。对学生来说,任何一个研究计划的施行,都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是有着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该方案具有可行性,并且符合实验基本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真正进入到研究状态,并且能够自律的去执行研究规划,同时还会根据情况及时发现研究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予以调整。当学生能够制定研究计划与方案,并且身体力行推动研究学习进展,其研究学习能力也就得到切实发展,这对高中生生物学习水平提高有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反思
在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共同完善和推动研究性教学发展。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要求与人才培养要求也在变化,传统学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高中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基于生物课程教学特点,推动研究性教学发展,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改善教学质量。在具体推进逻辑上,遵守研究问题思考与提出,到研究方法掌握与训练,再到研究方案制定与执行,逐步推进,让学生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实现自身成长。为了更好地推进研究性学习,还需要将其与日常教学规划和高考升学规划结合起来,从而赢得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彩霞.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24):130.
[2]李明.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74):109-110.
[3]毕可雷,王玲.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J].生物学通报,2020,55(0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