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在科学课堂上的应用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奚圣和
[导读] 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在这其中,教学领域也自然不会例外,以互联网的普及最为突出。

        奚圣和
        三门县海游街道初级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在这其中,教学领域也自然不会例外,以互联网的普及最为突出。因此,本文也将以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为切入点,从科学课堂的设计出发,分析互联网与技术在科学课堂上应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更加生动的现代化课堂。

关键词:互联网与技术;初中科学教学;应用问题;改革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技术的转型和升级,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科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互联网和技术与课堂的深度结合。

一、分析互联网与技术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应用的问题

        首先,尽管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新时代课堂建设的主流,但许多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却顾此失彼,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价值,没有让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一味追求互联网的多元化,和界面的精美画,不能真正传递有效的知识。一节课下来,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过分夸张的声音和动画也进一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到审美疲劳。而且,部分教师并没有实现互联网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复制到多媒体荧幕上,没有做出优化改革,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并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教师并没有在互联网课堂中实现师生地位的整合,信息技术只能发挥出辅助的作用,它的价值也只能以教学手段为基础。教师需要发挥出自己的引导和组织作用,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掌控者转向组织者,把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真正交还给学生。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旧认为自己是课堂的支配者,仍旧没有分析学生的基本学情,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历史经验去设计课堂内容,忽略了对学生的良性引导,也没有带领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旧没有得到凸显。

        最后,教师忽略了学科特点的整合,部分教师认为互联网与技术是万能的,所以也盲目提高这一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所占的比重,忽略了常规教学手段的正常发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课件的制作上,却并没有认真结合学科的基本特点。
        二、分析互联网与技术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应用的方法和措施

(一)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

        学习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单纯的智力增长,主要意义取决于学生课堂的情感体验,学习也总是会与特定的情境连接到一起。

对此,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这一媒介作用下,获得更加生动且直观的课堂体验,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理论概念,获得直观的经验,形成表象认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而且,教师教学的艺术体现也有赖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情境的设计能够唤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能够让学生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语言和文字等多种元素,把声音,情节,形象,过程充分杂糅到一起,按照课堂教学的主题,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能够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感染[1]。

(二)开设多元化实践活动

        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来讲,科学学科在学生眼里依旧是新奇且生动的,他们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是更加强烈的。于是,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带来更加趣味性的实验,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主动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让学生自我发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和难题。在这里,教师应当尝试抓住课堂上的主要矛盾,用互联网设备展现出实验的过程,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共同观察,发现不同并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证明自己观点的欲望,从而展开主动的探究[2]。

(三)构建知识网络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能够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更加完善的框架和体系。当下,许多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掌握了知识点,但却并不明白吃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他们在面对真实问题的时候也无法举一反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利用互联网设备,让学生接触到这种可视化的工具,引导学生自行搜索已有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新旧联系。也就是说,概念图的制作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密切,建立整合化且结构化的知识。并且,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动画和超链接等功能,展示出概念图的全貌,让学生能够逐步学习概念图的技巧和制作方法。例如,在学习与身边有关的科学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整合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用多媒体演示酒精灯的燃烧实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实验,温度的测量实验等等,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形成感官上的印象。再比如,学习与大气层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展示出图片和图表,让学生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又或者,在学习水和空气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液体流动的快慢,并为学生介绍基本的实验纪律。让学生伴随着特定的背景音乐,观察不同类型的液体流动,当音乐停止时,学生也需要停止自己的动作。以水和油的速度比较为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粘度对液体流动快慢产生的影响,并用互联网设备为学生展示出实验的基本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印证自身的思考。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的应有之策,也是调节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情境的多元化创设,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延伸,知识网络的构建这几个角度,论述了互联网应用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涛. \"互联网+\"背景下科学智慧课堂的实践与案例探究[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 000(008):23.
[2] 刘子梅. "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 No.118(22):83-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