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实践中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翁智光
[导读] 在小学阶段教学科学的过程中,多数教师会将科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点,将这种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翁智光
        浙江省义乌市夏演小学322000
        摘要:在小学阶段教学科学的过程中,多数教师会将科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点,将这种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所谓的科学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涉及到一些需要个人发挥动手能力去主动参与实践的学习内容,比如小发明,小制作等。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仅仅从口头讲解基本知识,并不能够完全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含义,小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来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本文也将围绕此话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实践;小学生;提高
前言: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小制作,小发明种植或饲养等内容,在观察学习或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科学问题,并且解决和科学有关的难题。
一、重视演示成果,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学科是一门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重点观察或动手的学习内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常都会采用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但是在正式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之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教师可以为其展示已经完成的实践结果用演示活动作品的方法来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做一顶帽子》这节课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意意识来制作一顶比较科学且精美的帽子。开展这个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明确作为一项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堂之上所学的知识,来自主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帽子是比较强调学生个人的动手能力的,然而,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要么不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要么没有动手能力方面的信心,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变得格外困难。为了尽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出科学创造的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动手之前,可以为学生展示已经制作好的帽子。
        由于开展这项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为学生展示的成果也应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使用特殊的材料制作帽子或设计出来的帽子具有不同的功能等。经过参与制作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得到非常大限度的发挥。有的学生在制作帽子之前,并没有充分的信心,甚至没有很好的创意思路,但是在看到教师为大家展示的操作成果之后,很多学生也发现制作一顶帽子其实只需要简单的材料和技巧,简单动手之后,学生也会发现,制作一顶科学的帽子,只需要在其中添加一点点创意,通过教师的鼓励和培养,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制作出出乎意料的作品。
        而在开展这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由于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一部分同学即便经过教师演示结果的启发,也很难发展出强大的创意性思维,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仿制演示成果中的作品。

模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只要学生愿意动手操作,这类教学活动就可以起到比较显著的成果。二年级阶段的学生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好胜,心里看到其他同学都只做出了精美的帽子,教师可以恰到其时的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鼓励剩余的学生加紧努力,树立企业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感受手工制作带来的乐趣,进一步了解制作帽子的秘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生活中渗透科学精神,提前培养科学意识
        科学学科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生活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也不乏难度稍大的难点内容,在教学这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就会发现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良好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因为缺乏生活化的经验。因此,在教学小学科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热情,将科学实践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前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养成科学思维,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辛劳付出,吸引更多的学生将热情投入到创新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天气”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和天气气象有关的知识,教师通常会采用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天气的变化。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都已经了解过绝大多数的天气类型,但是很少有学生研究过天气的变化和特点,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关于天气预报的观察记录活动中来,教师可以尝试用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本学期的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观察天气的变化,将观察天气作为寒暑假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日常积累,主动把思路向观察天气变化的方向靠拢。这样在日后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就能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而教师在正式教学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学生对于天气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灵活调整教学的难度。
        如果学生在日常积累天气知识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难度更大的教学内容。比如舍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分享暑假期间积累的天气状况,然后再让学生分享寒假期间积累的天气状况,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观察结果写在黑板上,并且引领学生分析黑板上的天气状况,总结出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比如在暑假里天气气温比较炎热,下雨较多,而在冬天,天气更加寒冷,雨雪天气较多等。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更多有关气候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分享一些,有趣的和天气有关的谚语,例如“三九四九不出手”等等。
总结:
        全面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素养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成功。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在小学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更具特色的实践活动添加到日常教学中,有利于全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翟晓文.关于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探究[J].才智,2020,(3):123.
[2]李亚楠.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20,(1):50-52.
[3]步敏.浅谈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6):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