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协同育人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魏秋红 张会锦
[导读]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初中阶段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主要载体与关键辅助,更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质、高尚情操、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魏秋红  张会锦
        舞钢市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初中阶段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主要载体与关键辅助,更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质、高尚情操、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思想认识的提升,全面发展的实现,都有着积极真切重要的作用。而以核心素养导向以依托,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的道德、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发展需要满足,也成为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然而,就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现状而言,依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教育路径不够宽泛,很多教育活动的落实仅局限于课堂或者教材,并未真正凸显其价值与意义,对应的教育效果自然也不够理想。基于此,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全力构建有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高效、深入、多元发展的协同育人体系,并通过对家庭、社会、学校、网络等教育资源的借助,不断拓宽渠道,科学构建生态,为促使新时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而提供铺垫,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与发展夙愿的实现,真正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与教育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策略
        所谓协同育人,主要指通过各种渠道、借助各种手段来丰富育人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目标的育人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可以衍射至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品格修养等意识形态领域,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生发展。就基本构架而言,其主要涵盖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自我意识、责任意识等维度,且成为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必须践行与培养的关键项目。而教师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时,应以核心素养导向为引领,加强对各类育人资源的开掘与教育手段的借用,构建出宽泛、多元、丰富的协同育人体系,并通过各类协同工具作用的发挥,实现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路径的拓展、延伸,以促使学生站在多元视觉、通过各种途径高效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素养,获得更好发展。同时,教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协同育人体系,落实协同育人策略时,还需要切实关注学生认知特性与实际情况,并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载体,使所引入的育人资源、教育素材、工具手段等与学生发展需要相契合,以达到拓宽教育路径,提升育人效能,丰富教学内涵,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一、挖掘生活资源,实现协同育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由于“道德”、“法律”等概念均比较抽象,以致初中道德与法治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落实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法律安全意识育人目标时,必须深度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生活资源,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用更为直观、具体、形象的生活事例、典型案例、现实场景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警醒、认识上获得提升。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核心素养所提倡的法治意识为统领,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从其中科学挖掘一些与教学内容相贴近的教学素材,对其予以加工、利用、拓展、延伸、整合,在生活资源协同育人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具体知识点、重难点的内涵与外延,获得核心素养的塑造。例如,在开展《公民权利》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导入点,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者场景,组织学生开展分析、探究、思辨,获得对于“人身自由”、“权利”、“义务”等概念的理解。又如,在开展“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与“言论自由”结合起来,构建辅助性生活情境,在协同育人作用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搭建多元平台,开展协同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很多初中学生,普遍情感比较丰富,且比较敏感,自尊心很强。而为了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与媒介资源的作用,让学生在融情于思的基础上获得认知需要的满足,于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同时,随着学生思维、认知、情感的激活,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将得到切实提升,更愿意在网络媒介、视频资源、交互平台的引领下参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保证。例如,在开展《维护国家安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开国大典与澳门、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视频剪辑,组织学生观摩,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析,从不同层面来认识维护国家安全之于个人、国家、社会的意义,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在媒介平台协同育人作用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构建合作机制,落实协同育人,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学生积极思想认识、良好道德品质、正确价值观念的培育。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努力,而只有在三者合力的作用下,协同育人的作用方可切实发挥,预期有人目标自会逐步达成。因此,教师在落实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塑造时,应以不断拓宽育人路径为辅助,构建出丰富、多元、宽泛的育人机制,在充分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责任意识、法制意识、自我意识等的培育。在学校内,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在润物无声的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在学校外,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认知给予浸润与熏陶,让学生在合作机制协同下转变认识,发展自我。例如,在开展与“诚实守信”有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辩题:在现代社会应不应该诚实守信?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以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又如,在开展“走进法治天地”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借助“行人闯红灯结果遭遇车祸,司机是不是犯法”这一问题构建法庭情景,并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辩护人等角色进行法庭辩论,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协同育人的作用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四、结论
        总之,为了切实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强化对学生文化素质提升、个人修养提高、健全人格培育、思想修养培育、核心素养塑造的目的,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向着高质量、多元化方向发展,真正凸显其育人功能与教育价值。教师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应以学生实际与教学需要为基础,并根据具体教育目标,加强对各类教育资源与优质教育素材的开掘、搜集、整合、借用,且将其充分迁移至教育活动开展的方方面面,深度激活学生认知潜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适时延展教育教学路径,构建出完备、健全、丰富的育人体系。通过对社会、学校、家庭协同作用的发挥,指引学生站在不同视觉、处于全新高度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在不断提升自身思想认识,切实锻造健全人格修养的基础上获得更好发展,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高尚人格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为人生发展奠基,为健康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袁成,卢志.家校联动,协同育人——关于处理学生问题的“三有”策略[J].中国德育,2020(15):73-75.
        [2]白睦锦,黄连花.让教育之花灿烂绽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思考[J].新课程,2020(29):1.
        [3]刘春鹏.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态建构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01):51-53.
        [4]孙翠莲.转变理念掌握策略  走进教育3.0时代——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山东教育,2019(29):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